晚明細腰觚
晚明潞王收藏的潞王鼎
晚明石叟銅爐
近幾年,銅器收藏略有升溫,且出現了一批高價拍賣品,但與已進入億元時代的書畫、瓷器等品類相比,銅器收藏仍處於萎靡狀態。但作為中國古代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銅器在歷史上諸多時期都曾備受藏家重視,這不僅因為其物質功用,而且在於它具有最要的精神價值、藝術價值和歷史文化價值。因此具有巨大的升值空間和不可限量的收藏前景。因而了解銅器收藏的歷史有利於更好地認清銅器的收藏價值,而晚明就是銅器收藏史上的一段重要時期。
明代銅器收藏晚期勝於早中期,民間盛於朝廷
自北宋金石學興起后,銅器成為學術研究的重要對象,藏家對銅器的收藏更加重視。此后,金、元、明清各朝無不寶藏銅器。晚明時期,從王孫權貴到普通文人士子多不問世事,常借鑒藏古物消磨時光,銅器是他們鑒藏的重要對象。當時政治腐敗也導致大批皇家精品銅器收藏流入民間,帶動民間收藏興盛﹔加之晚明商品經濟發展,對包括銅器在內的古器物收藏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對銅器鑒賞的方法和認知也既有繼承發展,又有改正更新。晚明銅器收藏熱潮再次高漲。藏家對銅器收藏的認識也更為深刻。如對仿古銅器、時造銅器的鑒賞觀念有了實質性的轉變。這些藏品也時常被當作追慕傳統的媒介,成為交游、聚會,互相觀摩、鑒賞的對象,甚至是養花熏香的陳設用品。
總體而言,明代的銅器收藏晚期勝於早中期,民間盛於朝廷。晚明銅器收藏種類繁多,銅器收藏群體的外延有所擴大,上至皇室達官、文人雅士,下至商賈巨擘、普通百姓都有參與銅器收藏的情況。而且精美銅器也常常是賄賂送禮的貴重物品。例如當時人將銅器作為賄賂權相的物品,在公元1562年內閣首輔嚴嵩的抄家清單上,嚴嵩、嚴世蕃父子家中所藏的諸如鼎、彝、爐、瓶、筒、劍、樂器以及各式生肖動物等各類精美銅鎏金器,共計1127件之多,共重六千九百九十四斤零二兩。
當時董其昌、韓世能、王世貞兄弟、張應文、高濂、姜紹書等文人名士也都收藏銅器,集中在江浙一帶,主要是在蘇州、南京、杭州、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當時江浙地區繁盛的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品鑒賞風氣使得這裡的銅器收藏也冠絕東南,藏品豐富,藏家眾多,銅器收藏活動空前繁盛。閑暇時間他們時常摩挲彝鼎、手揣真贗,辨偽識真。還有常與文人、鑒賞家聚集一起,辨別真偽,品評優劣的市民階層。其中逐步崛起的商人階層是當時從事銅器收藏的一股主要力量,也是連接各區域銅器藏家的中介環節。此外,專業古董商人不僅買賣銅器,很多也同時熱衷收藏。還有一部分下層文人、普通市民、僧人道士等也附庸風雅購藏銅器,他們有時可能通過一些特殊的機緣反而能得到數目眾多的精美銅器。
特別熱衷於對鼎、彝、觚等器物的收藏
晚明銅器收藏的品種在整體上很豐富,藏品在制作時代從上古三代至晚明當朝,在品種類型上不僅涵蓋了大型禮祭重器,而且不乏小型的實用和陳設品。收藏品種上傳承了以往各朝熱衷收藏的諸多古銅器品種,特別熱衷於對鼎、彝、觚等器物的收藏,其次對於仿古銅器以及當朝所制作銅器的收藏上也有所拓展,增加了不少具有晚明時代特色的新品種。這使得晚明銅器收藏自成一體,具有系統性和豐富性。例如當時人所鑒賞的古鼎,大小不一,形制各異,裝飾不同。藏家還根據古鼎年代、樣式、紋飾、尺寸等方面品評高下不同,將所藏古鼎做上、中、下各級品鑒,並設定有各類品級的“標准器”。
書中記載方鼎以飛龍腳文王鼎為上品
在《燕閑清賞箋》中記載方鼎以飛龍腳文王鼎為上品﹔光素者如南宮鼎為次賞﹔若周象簠鼎,瓜腹雞腿方耳環耳敞口鼎爐等俱不堪玩,屬下品。鼎原是夏商周時期盛放熟食的器物,也有祭祀功用,故有五鼎三鼎之供。晚明所收藏的古鼎不僅僅供賞玩之資,藏家也據其形制大小,為其安排不同的用途。晚明則以收藏的古鼎焚香之用,大鼎陳於廳堂之上,小鼎置之齋室之內,可宜書室熏燎。
晚明銅器收藏的興盛,使得收藏群體有所拓展和延伸,這不僅有利於銅器的收藏價值得到提升,同時也誘使銅器藏品頻繁交易和流通,為銅器收藏提供了便利的方式,從而進一步促進銅器收藏的發展。晚明銅器收藏途徑多種並存,且各種不同途徑互為補充。譬如購買、酬酢、朝廷征集、夷族朝覲、古墓發掘、家世承傳等。就全國而言,晚明最為普遍的銅器藏品獲取方式是通過交易。通過這一途徑獲取銅器的人群也最為廣泛。無論是嚴嵩、董其昌高官厚爵之流,還是項元汴、李日華、張岱文化人士之輩,甚至商人、普通市民。閑暇時逛逛集市的古董店鋪,是他們的樂趣。凡是有繁盛藝術品交易市場存在的地區,藝術品商鋪出現的集市上一般不會缺席銅器這一品種。如在北京城東城北的集市,大約十天一次,逢初四、十四、廿四開市,銅器的交易較為常見。若遇朝覲之年,則種類更是齊全,況勝常時。
這可從完成於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的《皇都積勝圖卷》中可以得到印証。從圖中出現的嘉靖年間修建的北京外城和跋文寫作時間來看,該圖作於嘉靖末年到萬歷前期。真實形象地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北京城的繁華盛況,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圖中描繪的正陽門與大明門間的棋盤街一派繁榮景象,在街邊設置的攤鋪上可以看見不僅有三代彝鼎、六朝佛像,還有銅燈台、銅鎖、銅如意,以及銅宣爐等等。
在蘇州也形成了不少的藝術品交易場所,其中不乏銅器交易。此外,銅器藏家也常常借助游訪酬酢獲得藏品。如晚明在文人薈萃的江浙一代,購藏地點星羅棋布,文人名士們常在閑暇時間利用銅器的品鑒收藏消磨時光。他們與自己鐘愛的藏品或是在游山玩水中偶遇,或是在閑暇逛集市時不期而遇﹔或走親訪友,與同道好友的雅集博古中獲得。在文字記載和晚明繪畫中都屢有所見,晚明文人熱愛雅集。文人雅士藉由頻繁的交游、聚會,互相觀摩、鑒賞收藏品的活動,收藏自己心儀的銅器,如項元汴、董其昌都是其中知名者。
晚明銅器仿制:
採用金銀嵌和唐銀平脫兩種技術
晚明市場上如此數量巨大、種類繁多的銅器需求,成為當時銅器創作發展的重大推動力。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銅器籌造行業,但古銅器仿制也隨之大量出現。因此,了解當時銅器仿制品的特點至關重要。
晚明銅器的仿制技術比前代有了很大的提升,採用金銀嵌和唐銀平脫兩種技術,花紋既多用一般折枝花鳥文字,又多從墨盒等小件應用器物上發展,更不大容易看得出和古代金銀錯彼此關系了。例如“金銀錯技術”仿制,明代常以“剔紅法”“堆花法”做成芝麻地或錦紋地,用以凸顯器物上的主題紋飾龍鳳、折枝花等,再施以厚鎏金,這種仿制方法甚至還影響到清代造辦處的銅器仿制。
晚明銅器收藏的興盛與銅器仿制技術的提升使得偽作、贗品時常出現。因而銅器收藏市場上往往魚目混珠、優劣懸殊。這也使得晚明人在銅器收藏中積累了一些銅器辨偽識真的知識與方法。
古銅器辨偽要點
1.材料 古代銅鑄品大都用青銅,現代仿品多是用錫合金,現代還有的用錫和石膏、水泥混合物制成。
2.重量 古代銅鑄品重量較輕,而仿品較重。
3.聲音 真銅鑄品聲音渾濁、沉悶,年代越久、腐蝕越重者,聲音越渾濁越低。而仿品或現代品聲音尖亮。
4.光潔度 古銅鑄品表面十分光潔,極少有氣孔,而仿品表面粗糙無光。另外,古銅鑄品往往留有范線痕跡,而仿品的范線不明顯。
5.鏽斑 真古銅鑄品的鏽斑形態自然,牢固堅密,不易脫落。而仿品的鏽斑是色浮而呆滯,易剝落。可用高倍放大鏡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