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價與亞天價:2013年春季拍賣側記--藝術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藝術收藏>>滾動新聞

冷眼觀潮

天價與亞天價:2013年春季拍賣側記

邵建武

2013年06月09日09:3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五月十日,中國嘉德二一三年春季拍賣會“二十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專場中,吳作人油畫《戰地黃花分外香》以八千零五十萬元人民幣成交,創出今春油畫拍賣首個高價,並創吳作人個人作品拍賣價格新紀錄。

香港佳士得二一三年春季拍賣會“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書畫”專場共拍得約十億一千一百萬港元,這是佳士得歷史上中國書畫部第二次超過十億的銷售。其中,張大千通景四條屏中國畫《荷塘野趣》以八千零五十一萬港元成交。

原題:暖風吹來 游人莫醉(冷眼觀潮)

——2013年春季拍賣側記

雖然已是夏季,今年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春季拍賣還在緊鑼密鼓、此起彼伏地進行著。

在北京香港幾家拍賣公司的現場穿梭,翻閱著上海鄭州等地拍賣公司的圖錄,目睹人來人往,聽著槌起槌落,領會著古董商、拍賣人、收藏家與旁觀者的心緒,捉摸著藝術與市場的交會、機會與困境的重疊、智慧與狡詐的博弈……

天價與亞天價

去年的大滑坡,致使今年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低調開市。所謂低調開市,一是多數拍賣公司沒有著意尋找、也似乎不太敢接受高價位的拍賣品。各大拍賣公司的圖錄依舊豪華精致,但拍品多為中低價位,幾家公司推出的夜場拍賣中,也有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東西,給人以小題大做的感覺。二是參與和旁觀的各方大都把關注點放在信心的是否恢復與市道的是否回暖上,而不是期許號角再起,凱歌頻傳,從而容易得到滿足,從而得出了市場恢復理性的評價。但是,從各大公司拍賣的實際看,低調裡依然有高調變奏,理性旁依然有野性沖撞。

從成交的實際看,確實是天價不再了。但是,天價不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理應細究。沒有天價的拍品,自然天價不再﹔沒有天量的資金,自然天價不再﹔沒有天大的膽子,自然天價不再﹔沒有天造的機緣巧合,自然天價不再……過往,因為不時出現的天價,我們的注意力被集中了,被凝固了,從而沒有認真地觀察、分析、討論那些非天價成交的拍品、那些非天價成交的價格、那些非天價成交的成交。其實,市場中比比皆是的亞天價成交現象需要我們關心。

天價,乃成交價最高者,既包括成交價絕對值最高者,也包括相對值最高者。絕對值最高者隻有一位或幾位,譬如說中國藝術品成交價最高者或細分至中國繪畫、中國書法、中國雕塑各大門類與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時代之成交價最高者,齊白石、張大千等人的繪畫,蘇轍、黃庭堅等人的書畫,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等﹔相對值最高者則是在其下的各個門類、各個時代中,分列其后的藝術家與物品,譬如說,吳昌碩的成交最高紀錄者、清代賞瓶的成交最高紀錄者。所謂亞天價,理應指亞天價一等成交者,細說則比較龐雜,這裡是指那些拍賣品與成交價反差較大而幾近天價驚人者。

一些在藝術史上位居末流的書畫家,不時有作品以高價成交,且一年一個台階地上升,不斷地創造著其個人在藝術品市場的“不敗”紀錄。這個亞天價大多是由機構操作創造的。

一些名不見經傳的藝術家,沒有什麼作品參加各類大型展覽,也沒有得到多少評論家、策展人關注與推薦,卻有作品出現在一些大拍賣公司的春秋兩季大拍上,且總有“不俗”紀錄。這個亞天價大多是由藝術家本人創造的。

一些名家的小品,一些署名名家、風格卻不像的作品,一些包漿十足水平卻不及的作品,在一些大拍賣公司的拍賣中以“不菲”的價格成交。這個亞天價大多是由初入門者創造,他們迷信這些大拍賣公司的聲譽。

以自己的眼光與實力來發現藝術史的不足,有可能在藝術品市場上創造奇跡,但是,藝術史的更新需要充分根據,對於一些早有定評的藝術家,歷史不會再給多少機會,因此,那些試圖依靠資金、依靠市場來懷疑、推翻藝術史的做法,有可能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以自己的眼光與實力來發現藝術界的新人,一定會在藝術品市場上創造奇跡,但是,其中包含的風險因素是明確的、多方面的,自己的眼光是否犀利、是否開闊、是否遠大,新人的人品是否高尚、潛力是否充足、方向是否對路,這些疑問都可能在實戰中經受考驗。

以自己的眼光與實力來創造藝術沒有創造的東西,來証明歷史沒有証明的東西,來保証學術沒有保証的東西,有可能在藝術品市場上創造奇跡,國際性大拍賣公司的悠久歷史與雄厚實力一般而言是可以借助的,但是,對於藝術、歷史與學術而言,一件作品的價值來自於其本身,價格則基於其價值,而不是其他的外在的東西。對於那些存疑的作品,大家還是不碰為上。

不論成就高低與否而存在的天價,不論未來美好與否而存在的天價,不論真偽、好孬而存在的天價,大家還是不要相信,不要追隨,更不要去跟著亞天價。要知道,天價,往往是天大的責任與天大的風險。

小利與大節

以成交價不高與成交率不低為由,大家以為今年春拍即使入市新面孔不少,但不乏理性。確實,那些明顯表現為人為自我炒作的行為有所收斂,大多不敢一意孤行了,但是也有例外。這是不久前出現在香港某拍賣現場的一幕:一件當代畫家的“大作”拍賣時,從頭到尾,隻有幾個陌生面孔搶著舉牌。最后,這件大作以數千萬港元成交。落槌處,一時無聲,沒有出現前年同一拍賣公司同一作者作品高價成交時爆出的“京罵”,場下的議論卻是有些激越:

“在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大幅回落、大家名作亦無明顯起色的情況下,這樣一件作品卻高調成交,反常。”

“商業炒作的現象這些年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並不鮮見,但在國際性平台上、動用巨額資金炒作,罕見。”

“如此明顯的商業炒作,拍賣公司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佣金而放低標准,失策。”

由此,我們細察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還是從中發現不少類似這樣為小利而失大節的現象。

故宮博物院的專家為拍賣公司撰寫的文章大多體現了“如數家珍”的優勢與水平,但是,他們中有的人卻對那些明顯為圓明園遺物的戰爭掠奪物性質視而不見,罔顧民族感情與氣節,隻談專業,不論是非。

一些拍賣公司為了拍賣品推薦的需要,引証了一些藝術史論家的文章之片斷,恰到好處自然相映成輝,但不少是生拉硬扯,以偏概全,甚至張冠李戴,學術的嚴肅性被瓦解,被一笑了之。

一些出版社受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的熱流吸引,也不顧一切地投身過來,選題角度變了可以理解,審讀標准低了則不堪忍受,更有甚者,一些以皇皇大題出版的“全集”、“精選集”中充斥著贗品次貨。不知為什麼,一些拍賣公司以之為據地推銷著,一些投資人以之為據地收藏著。

一些多年從事收藏的人士與機構通過自費寫作出版、應邀參加節目的方式褒獎、推銷自己的藏品,貶低、打壓別人的藏品,甚至設套坑人,大發其財,古之君子風難得一見了。

在商言商,自古皆然,但是,商分行坐,利分大小,此外,更有品行、道德、信譽、號召力與持久性,錢是賺不完的,做人做事當有底線與境界,貪小利而失大節,失大節一定會失大利,這賬自己得算清楚,否則,當別人替你算這筆賬時,就可能是社會的清算與歷史的裁決了!

去年的腰斬讓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大驚失色,但似乎沒有驚心動魄,眼前這止跌回暖的春季拍賣又告訴我們,依然調整的房地產與窄幅盤整的証券業迫使資金轉向,而收藏領域似乎魅力不減,風光無盡,於是,又有不少新人,大膽地殺入了拍賣現場。我們理應給他們提個醒。

春天有春天的唐突沖勁,夏天有夏天的穩篤執著,在這個春夏之交的季節,中國文物與藝術品市場理應在生發中積澱,又激蕩又沉雄。

(責編:魯婧、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