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在本質,進一步認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規律,有效推動其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日前,由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美術》雜志和《美術觀察》雜志協辦、中國文化報社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承辦的“時代與使命”——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藝術理論家賈方舟,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徐漣,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等2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本質、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傾向、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經驗、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機遇、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使命、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境遇、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特征、國際視野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十個主題展開討論。本報選編本次研討會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當代藝術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現實,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研究對象,如何能夠在今天的條件下從更多的角度來圍繞這樣一個問題進行探討,這的確是擺在我們面前艱巨的智力課題。
其實這幾天我們就可以看到當代藝術的活躍,這幾天可能國內許多藝術家、藝術經營者和管理人都要去香港,因為香港正在舉辦大型的藝術博覽會。再過一段時間,很多藝術家、理論家還要去威尼斯參加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如此看來,當代藝術的現狀和格局如今非常活躍。當代藝術正處在本土與國際、理論與實踐的多重交叉中,所以它必然要求我們對它的觀察和研究是多角度的、多維度的。我這裡要談兩個觀點:
第一,當代藝術研究要有“大當代”觀。正是因為當代藝術的復雜性,當代藝術在形態、風格、語言各方面的交叉性,它與傳統關系既繼承又突破,它與國際既關聯又自主,這些復雜的狀況需要我們對當代藝術有“大當代”觀。即把當代藝術放在整個當代社會的發展中,包括了經濟建設,包括了國際地緣政治等等這些大的視野中來觀察。同時對當代藝術的本體也要有比較大的視野。這樣才能使得我們對當代藝術的狀態、狀況有更加寬容的態度,也有更加尖銳的具有明察的思維動力,包括批判的意識與精神。
第二,在當代藝術的創造上要有主體建構意識。因為當代藝術更多地表現為藝術家的實踐、實驗、試錯、探索,更多地表現藝術家要努力尋求藝術表達與當代存在的關聯,所以它必然會出現多元、多樣的形態。而在這個過程中,尤其在今天的形勢下中國的當代藝術如何能夠具有更多的主體建構意識,擺到了藝術家面前。而對於理論的探究能夠使得我們透視實踐的狀況,能夠產生一些重要的思考和見解,由此來共同推動當代藝術的健康與良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