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了更好地把握中國當代藝術的內在本質,進一步認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規律,有效推動其健康發展和持續繁榮,日前,由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辦、《美術》雜志和《美術觀察》雜志協辦、中國文化報社支持、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承辦的“時代與使命”——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劉大為,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潘公凱,國家當代藝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吳為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呂品田,藝術理論家賈方舟,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徐漣,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方李莉,《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等20余位專家學者與會。會議圍繞中國當代藝術的精神本質、中國當代藝術的基本特征、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傾向、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經驗、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機遇、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使命、中國當代藝術的現實境遇、中國當代藝術的語言特征、國際視野中的中國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的未來趨勢十個主題展開討論。本報選編本次研討會部分專家發言,以饗讀者。
這次研討會的題目“時代與使命”很有意義。我們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經濟一體化、信息化水平越來越高,藝術空前活躍、異彩紛呈。藝術發展方向現在不是處在十字路口,而是有幾百條路擺在面前。中國藝術到底該怎麼走?
因為工作的原因,這幾年我多次出國參觀考察。比如為了辦好北京雙年展,我考察了聖保羅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利物浦雙年展、韓國雙年展和印度三年展,還有挪威的一些展覽。自己也參加過法國的各種沙龍,有激進的、有傳統的、也有院校的。通過接觸,聽到了各種各樣的意見。我想,研究當代藝術,首先要研究它發生的原因、如何發展以及具有何種規律。概念上我們又怎樣去稱呼它?現代藝術、當代藝術抑或是前衛藝術哪種更為恰當?當代藝術並非以時間來定位,這是一種藝術形式,30年后的當代藝術可能是另外一種樣式。而單純用歷史編年的方法來限定也不太准確,歷史年代的定位與當代藝術的所指是不能混同的。國外的現代藝術應該是百余年前從后期印象派、馬蒂斯、畢加索開始,一般約定俗成的稱其為現當代藝術,所以在基礎概念上仍需我們研究。我個人認為,藝術的發展源於藝術家的創造,但是各種藝術形式的產生則有多種原因,對於當代藝術,我們要認真分析其表現形式的起因與發展。
其次,我們在吸收、吸取或者融會貫通外來藝術形式時,一定要與中國現當代的社會背景、人們的認知水平、生產力水平以及中國特有的文化價值觀等因素相結合,對我們特有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要認真地加以考慮。雖然處於全球化的時代之中,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仍然離不開中國社會發展的大背景。藝術工作者不能剝離“藝術為人民”這個宏觀概念,要一直為社會、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民群眾服務。更要加入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這些元素,這樣才會使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更為全面、更具實踐意義。
近代以來我國積貧積弱,處於落后狀態,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均落后於西方。新中國成立后直至當今,隨著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逐漸彰顯,在此時研究中國當代藝術也要有新的角度。我們要進入到世界的視覺焦點當中去觀察中國,中國文化中的某些優秀傳統很具有時代性、備受世界各國藝術家關注,甚至前來學習。例如我們的水墨,西方人會覺得很現代、很有表現力。我們的京劇也很受歡迎,一整套程式化的動作十分吸引西方觀眾。所以,這樣一些課題都值得我們在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過程中加以探討。希望大家為推動中國當代藝術的健康發展努力工作,多出優秀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