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生正在解說明信片的來歷。 李盈盈 攝
巴金題字。
冰心題字。
從巴金、李谷一的簽名到冰心題詞,在浦口區江浦街道文德東路附近的一個不到100平方米的普通居民住宅內裡,今年58歲的朱永生收藏了2000多位名人手跡真跡。他“求”來的這些明信片,不少都是擁有中國“第一”、“唯一”、“最早”等頭銜的名人墨寶。
家中四壁挂滿明信片展覽框
朱永生的家不到100平方米,家裡四周的牆壁上滿是大大小小的框子,裡面都貼著一張張明信片,以及各張明信片的說明。記者略數了一下,牆壁上大約有500多位名人的手跡,其中不少是耳熟能詳的人物。
朱永生告訴記者,1977年,他在《新華日報》上看到一篇關於要搶救中醫的文章,這激起了朱永生要“搶救名人”,把名人的精神留傳給后人的決心。收到了名人手跡后,收藏成了一個大問題。朱永生覺得名人墨跡僅僅用於私人珍藏還發揮不了價值,因此他決定開一個私人博物館,讓更多人受到啟發。
他告訴記者, 30多年來,他一共收集了2000多張名人墨跡題詞,制作出100多個展覽框,但由於家裡面積有限,所以隻陳列了50個展覽框,其余的還在特制的盒子裡保存著。目前這個博物館資料非常齊全,但在籌備時,最難尋的就是一些名人的早期圖片。他不分晝夜地到舊書市場收購各種書籍雜志,然后一頁一頁地翻查圖片資料並剪下來。為了買一本印有明星圖片的書,他經常將午飯錢省下來。
施光南去世前寄來明信片
朱永生“求”來的這些明信片,都是中國的“第一”、“唯一”、“最早”,我國第一個女子世界冠軍,我國第一個飾演鄧小平的人,我國唯一的菲律賓舞蹈家協會名譽會員……這些人中更是涉及巴金、冰心、姚雪垠、袁隆平、常香玉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
在這麼多的名人墨跡中,一張樣式很普通的明信片讓老朱最為感慨。《祝酒歌》的作曲人施光南於1990年5月2日因病逝世,去世后被文化部命名為“人民音樂家”,博物館裡有一張日期為1990年4月17日的明信片,是施光南寫給朱永生的。很明顯,這是施光南在去世前15天寫的。
還有一個最神秘明信片,作者的名字未必人人知道,但他的字在中國卻必定人人見過,他就是馬文蔚,人民幣上的“中國人民銀行”就出自他的手筆。在朱永生的小屋裡,有一張馬老先生的明信片,隨明信片郵寄來的,還有一張小楷書法作品,文字遒勁有力。
很多名人也都對朱永生的收藏給予了支持:中國第一個獲得國際南丁格爾獎的王秀瑛在來信中說,對他的收藏愛好很有興趣。著名歌唱家馬玉濤在信中這樣寫道,“你是一個認真的人,我佩服你這樣的性格。”守著這巨大的精神財富,朱永生盡管很清貧,但他很滿足。
看報紙掌握名人行蹤
朱永生的名人墨跡多集中在1987-1992年這一時間段,他總結想要求得真跡,要懂得文學、心理學、信息學。“這些名人主要作品是什麼,最近一段時間獲得什麼獎項。心情狀態如何,是在北京、上海還是出差到國外,這些都要掌握。”朱永生掌握名人動態的方法就是看報紙。下班后,他經常到江浦圖書館去看報,挖掘線索。“清朝最后一位秀才蘇局仙,他100歲參加全國書法大賽獲得一等獎,一下子報道就出來了。”看到這則報道,朱永生寫信到上海文史館,進而輾轉求得蘇局仙墨跡。
不僅要熟悉名人,名人的親屬關系也在他關注范圍。為了求得巴金的簽名,朱永生曾先后三次寫信到上海作協,未果。后來,他“曲線救國”,寫信給巴金女兒李小林所在雜志,通過李小林,得到了巴金的簽名。
朱永生的博物館一直是免費開放的,近年來通過一些媒體和個人的推薦,有好多附近的市民以至於周邊城市的人們慕名而來。冰心老人的留言頗具玩味: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這是她的爺爺送給她的,而她又將這句話送給了朱永生。“曾經一個愛好文學的姑娘,看到冰心老人的那句話激動了好久,能給別人帶來動力,更是我希望看到的。”
朱永生說,在自己有生之年會把博物館一直做下去。“作為民間收藏家,每個人心中都有個‘私博’的夢想,生命因收藏而與眾不同,值了。”
通訊員 李盈盈 李志偉
揚子晚報記者 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