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是為慶祝“中華藝術宮”開館,而由中華藝術宮和奧賽博物館共同策劃舉辦的大型油畫藝術珍品展。展覽匯集了奧賽博物館珍藏的19世紀中后期到20世紀早期的87件油畫精品,以米勒、庫爾貝和“法國自然主義”為切入點,集中圍繞巴比鬆畫派、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和寫實主義等藝術流派展開,通過柯羅、米勒、庫爾貝、博納爾、勒帕熱、羅爾、雷諾阿、巴比鬆藝術家群等著名藝術家的經典代表作來展現風起雲涌、人文薈萃,充滿變革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繪畫藝術。
展覽分為8個章節:“風景:從柯羅到庫爾貝”、“米勒”、“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畫家‘夢蝶’”、“布爾喬亞的低調魅力”、“孩童”和“蒼生疾苦 振臂一呼”。其中,既有藝術家個體和單個藝術題材的專題,也有注重對比的綜合章節——通過展中展的靈活方式,多角度反映“法國自然主義”、“現實主義”等在19世紀特殊歷史情境下的形成、發展與衍化,進而探討藝術與自然人文、社會更迭、時代變革之間的微妙交融。
本展覽為“第十四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展項目。
章節介紹:
總體上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從法國自然主義的萌芽和開端(巴比鬆、柯羅)- 關鍵轉折(庫爾貝)- 典型代表(米勒)- 發展(寫實主義)- 變化及影響(題材內容的變化)。
第一章節:“風景:從柯羅到庫爾貝”。以柯羅和巴比鬆畫派入手,對比庫爾貝的風景、靜物,體現“自然主義”注重刻劃真實對象這一顯著特點。
第二章節:“米勒”。米勒的作品相對風格突出,刻劃對象和畫面內容相對較為純粹(田園風景和農忙),故而單列一章節﹔特別是首次對農民這個群體進行深刻的刻劃,既尊重客觀符合現實,又飽含了詩意。
第三章節:“寫實主義”。從庫爾貝開始,從藝術理論和繪畫實踐兩方面,對現實場景和普通對象進行刻劃描繪。和前兩個章節不同的是,這個部分的藝術家開始注重聯系和表現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在避免場景化的同時,展現真實的生活狀態。作品用色方面延續米勒的風格,在相似色的使用中突出豐富的層次。
第四章節:“自然主義”。這一章可以被看作是詩歌化的“寫實主義”。作品多數刻劃了野外勞作場景。面對真實的場景,藝術家賦予了詩歌般的面貌風格,又兼具了近乎攝影的高超繪畫技巧﹔色調較為明快透亮,用色豐富跳躍,著力表現輕鬆自然的畫面關系。
第五章節:“畫家‘夢蝶’”。這個部分的作品兼具了傳統和創新。一方面,肖像畫創作的悠久歷史和傳統手法在新時期無法被完全拋棄﹔另一方面,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對肖像畫創作的發展有著顯著的影響。所做肖像的對象都是藝術家的友人,甚至是藝術家自身。
第六章節:“布爾喬亞的低調魅力”。章節展現了19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初這段時間中,諸多藝術流派創作的世俗人物肖像,展示它們與“自然主義”的相互交融、借鑒,以及寫實手法對時代人物(特別是中產階級審美趣味)的刻畫。
第七章節:“孩童”。在19世紀中后期,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家對孩童這一群體的關注得到前所未有地提高,甚至通過立法禁止童工。同時,考慮到“自然主義”的風格特點,特別策劃和挑選了以“孩童”為主題對象的作品,畫面富於情感、活潑有趣。
第八章節:“蒼生疾苦 振臂一呼”。這是突破的,並且富有當代精神的收尾章。按照人們的慣常理解和認知,“自然主義”往往被認為主要表現農村生活、鄉郊野外,自然輕鬆的風格是脫離於沉重現實的。在時代變革的大背景之下,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法國社會矛盾積聚,藝術家無可避免地投身並參與到一系列變革中,例如:一、對社會(政治、經濟)變革的寫實記錄﹔二、對藝術范疇中“自然主義”和“寫實主義”的升華﹔三、對人類自身的人本認識(對不同階層的認知)。 (來源:中華藝術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