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魯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

潘魯生:加強鄉村文化建設

訪談時間:2018年3月12日
嘉賓:潘魯生
地點:北京
摘要: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做客人民網兩會視頻訪談,就“繁榮文化、振興鄉村”等問題與網友交流。

· 視頻全文實錄 ·

精選對話

問:

您此前曾提出“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的提案,當時提出這個提案的初衷是什麼?關注哪些問題?

答:

根據幾十年來對民間文化的調研,我們深切感受到,農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母體,農村文化是中國社會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生態不僅關系到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的精神生態、道德素養和文化素質,影響地域意義上達城市建成區面積320倍的廣大農村的發展動力,而且保存著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基因,是民族文化的根脈。農村文化生態得不到有效保護,將嚴重影響民族文化發展。作為歷史積澱的母體文化,如果不斷遭到破壞,所謂文化的創新與發展無異於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必須引起重視,就此提出“加強農村文化生態建設”。希望解決農村文化傳承與發展的主體缺失的問題,關注傳統村落空間、民俗民藝樣式、文化傳承人以及可發展生產的文化資源流失加劇的問題,以及生活貧困相關聯的精神貧困問題,從根本上解決農村文化建設不足導致的發展受限等問題

問:

針對“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您今年的提案中提出了哪些具體建議和措施?

答: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主要建議:實施“新鄉賢培育計劃”,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實鄉村發展的中堅力量﹔開展 “一村一規劃”,修復鄉土文化景觀,提高鄉建文化質量﹔實施“民俗文化+”計劃,發展優秀鄉風民俗,增強鄉村文化驅動力﹔實施“手藝農村”計劃,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服務“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發展﹔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充實鄉村內生動力。主要是圍繞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就落實舉措建言獻策。

問:

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什麼樣的重要意義?

答:

鄉村振興不僅包括物質上的脫貧致富、生活基礎設施和社會福利的改良與提升,更有內在凝聚力、創造力的壯大和提升,涉及歷史記憶、文化認同、情感歸屬和經過歷史積澱的文化創造基礎,將實現對鄉村文化資源的再認識再發展,實現文明再生產,從而實現振興。以鄉村文化為核心,從鄉村民居建筑等有形的物質景觀到無形的鄉風文明、從產業發展、文化服務到鄉村治理全面加以重視,是我國鄉村建設發展的新時代機遇。

問:

在“加強鄉村文化建設”具體的實施中,有哪些現實的問題亟待解決?

答: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鄉村發展還存在“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建設亟需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欠賬較多,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等問題和現象,要採取切實措施加以解決。 今年“兩會”,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團和代表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就鄉村振興戰略做出部署,強調“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色和質量”。學習貫徹總書記關於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發展現代農業、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生態振興、推動鄉村組織振興的重要部署,我們要繼續做好“手藝農村”調研,服務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推進文化惠民,帶動文化致富,服務鄉村“產業——生態——人文”一體化發展,以文化振興服務鄉村振興。我們要積極傳播和發展鄉村文明,服務重建鄉村的知識階層,傳播培育鄉賢文化,鼓勵大學生村官、退休教師等各方社會賢達投身鄉村建設,推動人才回鄉、信息回傳,使優秀資源回到鄉村、惠及鄉村。我們要深入鄉村加強文化調研,服務加強思想道德建設,以文化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建設鄉村思想道德高地。我們要加強鄉村宜居建設,保持鄉土文化景觀,提高鄉建文化質量,服務打造與自然環境、歷史文化匹配的美麗鄉村,提振鄉村自信和吸引力。當前,我們正在響應總書記倡導的改善農村生活環境的“廁所革命”號召,從鄉村現實出發、從文化出發服務鄉村宜居建設。

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這麼多年的實踐和堅守,請與我們分享一下您對未來的期望。

答:

鄉村振興戰略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農業農村農民的建設與發展思想一脈相承,是關懷生產生活、關注文明文化、關切民族命運意義上的發展戰略,描繪了未來三十年美麗鄉村的新格局。從這些年的鄉村調研的情況看,無論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還是廣東、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鄉村發展的基礎和機遇往往在於富有特色的鄉土文化。鄉土手藝、民俗禮儀、民居建筑等是振興發展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包含民間的創造智慧,蘊含優秀的地域精神,維系和凝聚著我們民族的集體記憶,是鄉村振興的文化生產力。期待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進一步形成鄉村的文化自覺,堅定鄉村的文化自信,留住鄉村的文化根柢,保留鄉村文化源的互補,走出一條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共生、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相長的中國特色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