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是一个神圣的现代名词,但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今天称之为艺术的东西,被称作艺,是用来游戏、畅神、交流、悟道的小玩意儿。故孔子有言:“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徐水平硕士和博士期间,求学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分别师从山水画家满维起和书画家范曾,收到很好的书法和中国画传统的训练。满维起先生的青绿山水,在用笔、用墨和渲染上,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徐水平作为满维起先生的第一个硕士生,受其亲炙,受益良多。徐水平的山水画从元代的王蒙入手,也是满维起先生的指点。至于案头经验点滴,满维起先生满匣珠玑,不吝传授。范曾先生更加注重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古代学术典籍的学习和诗文的研习,曾言:“不会写诗就不是我的学生。”这对不会写诗的徐水平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压力。幸运的是,这一要求促使徐水平下决心学习诗词,不仅学会了旧体诗的写作,还成为自己的一个爱好,触景生情时,总会有感而发,写上一两首。在徐水平的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题跋总会有他的“自制诗”。
诗词的写作与书法和山水画的研习,让徐水平不得不思考中国传统艺术的自在性。这种自在性是中国文化经过多次外族文化的冲击,不易其内核,反而更加深厚和博大的根本所在。中国文化的自在性是其几千年演进的基点,是研究中国传统艺术的起点,也是从事中国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这种自在性就是中国艺术的“生命意识”。徐水平总结为中国人自在的“比类思维”,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万物有生命”,第二个层次“万物有灵”,第三个层次“万物皆备于我”。试看中国古典诗词,有很多的意象,皆从第一层次升华。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隐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落魄之中的诗圣,尚存“致君尧舜上”之志,正是中国艺术托物言志的本旨。山水画也是如此,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说:“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有了这样的认识,徐水平的水山画,很注重山水的龙脉、主峰的威仪、山石的揖让、尊卑,草木的分聚、抑扬、荣替、刚柔,让万物统一于人文化的自然之中。当然,徐水平的山水画中也有一些《周易》中“数”的概念,如三五成簇,多用阳数。也有风水中的一些讲究,如地厚则宜子孙等。
“宋人丘壑”加上“元人笔墨”,这是清代山水画家的追求,“笔墨当随时代”这句话永远很雄辩。因此,当代的山水画还应该加上“今人意趣”,解决办法之一就是“行万里路”,也就是写生,这是徐水平正在解决的课题。但是毕竟山水画不是风景画,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心印传统中国画的理法,是艺术家一辈子的修行。
人民艺Show特别策划 |百代楷模——宋代山水画家李成艺术鉴赏 游走山水之间,感受艺术渊源,人民艺Show特别策划——“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第五堂课于9月20日下午14:00开播。本期课堂带您走进中国山水画境,讲述宋代神秘画家——李成的故事,展现中国山水画传承源流。 本堂课主题为《百代楷模——宋代山…【详细】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美术教育不能“重技轻道”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习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