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进入全面收官

2016年08月24日13:54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吴山明(中)、董文运(左)、李桐(右)创作的《大泽聚义》
吴山明(中)、董文运(左)、李桐(右)创作的《大泽聚义》

人民网8月24日电 (钱晓鸣)历时5年的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已进入全面收官,根据组委会的统一安排,目前各地和各位作者已经在对作品进行装裱的,9月1日-10日为各地作品运输到北京的期限,9月19日-21日将对全部作品进行验收评审。

从各地工程创作的情况看,不少作者抓住了这个国家美术工程的创作机遇,创作出了精品力作,有的甚至达到了一生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在杭州我们看到了中国美院教授、博导吴山明、董文运、李桐创作的《大泽聚义》,在4.8×6.9米的巨幅画面里,一共创作了80多个表情各异、富有个性特点人物,吴山明教授把他深度开创的淡宿墨技法发挥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他通过起义将士手臂的塑造,把人的第二表情手及手臂的表现力推到了一个极致,整件作品在风云际会、群情激奋的画面中,把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深远的历史回声表现出来了,同时画面的严谨又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尉晓榕和画家卢志强创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通过对沈括这位中国历史上世界级的大科学家一系列辉煌成就如石油的发现和命名、活字印刷的总结推广等的展现,烘托了人物的深邃和睿智的,作品对人物造型十分讲究,富有个性,在绘画上很深入,不仅对于人的表情,而且就连衣饰都画得极富变化。尉晓榕认为,当下中国画创作中对工、写的关系出现了偏差,他们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有意识地做了突破。强调了在写意中的工致和在工笔中的写意性,整幅作品是工兼带写的,在工致、深入上下了很大功夫,力求精到;创作中,力求工致的表现却又是追求帅气、准确的书写,而不是通畅工笔画的描绘。林海钟曾是中国美术学院最年轻的中国画教授,在带领一众学生创作的《鉴真东渡》是一张绢本的工笔画,几年来,他坚持把创作与教学结合起来,从材料收集、整理、实地写生、考察到小稿设计、正稿勾线、上色,一直坚持带教,往往学生没有理解或者画得不到位,他都得一遍遍地示范、修改,用了他自己创作几倍的时间和费事,但他教学和创作结合的办法使学生深受教益。林海钟还特别注重把历代中国画优秀技法和创作经验提炼出来,运用到创作中去,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艺术家之高,传统笔墨宏大的表现力。林海钟自豪地说:中国画的优秀传统远远没有穷尽,对当代人的情感和题材是能够很深入地表现的。

浙江历史上是中国画的重镇,这既有历史传统和也有20世纪杭州国立艺专国立艺专建立后的巨大作用。

尉晓榕、卢志强创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
尉晓榕、卢志强创作的《沈括与<梦溪笔谈>》
林海钟、郑宇、王素柳、 虞仲伟、宋德澄创作的《鉴真东渡》
林海钟、郑宇、王素柳、 虞仲伟、宋德澄创作的《鉴真东渡》
(责编:鲁婧、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