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非常道

刘工

2016年08月15日08: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山水画非常道

  刘工

  道,是万物之灵,是事物的本源。为此,中国人对自然有一种很强的亲和力,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适应自然。由此,道家思想集结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观念,核心是效法自然。所以,士大夫喜好沉浸于领略山水,追求某种笔墨趣味。

  如果你去游览中国的道观,你能感受到道家学说具有一种独特的处世之术,这种意识充满在万物之中。因此许多画家在道家精神的激发下,创作出的艺术作品明显地具有一种“情绪化”。在道家思想里,尘世的思维应该被抛弃,人的灵魂才能提高到一种境界。在道家的审美论中,不均衡是一种艺术形式,均衡是一种艺术形态。形式指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形态则由形和态构成,形指形象,是空间尺度概念,态指发生着什么。从道家美学的角度来认识,美产生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这是道家认识美的方法。基于这种对美的认识,历代中国画家得以产生了中国山水画的韵美构成,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哲学体系的构图理论。应该说,道家对美的认识是客观和辩证的。在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认为没有绝对的“实”,也没有绝对的“虚”,无论“实”与“虚”都是相对平衡状态中的关系。

  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常常会出现“虚实相间”“若隐若现”“似无似有”的美学意识。在道家的认识中,自由精神随着永恒精神而动,宇宙是一个逍遥自在的、不受尘世左右的整体。这是激发中国画家的灵感源泉,比如,典型的独特之处是在绘画构图中常常出现“留白”。这种笔到意到的绘画表现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妙笔,可以说,中国画的“留白”似乎充满着一种聆听的寂静,使人感到画家为了表现“有”与“无”的关系,把视觉空间精神化了。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中,通篇画卷都是宇宙般的氤氲气韵,透出中国人散淡悠然的意境和审美情趣。因而,中国山水画的境界似乎十分自我和主观,追求一种虚静、寂寥、荒寒、肃穆的心境,体现出画家的人生观和宇宙观。这是中国画家常常表现自然的虚无,充分利用绘画的空白和不定性来呈现“道”与“无”,给人的一种空灵感。尤其在五代之后,这种虚无感越来越成为主流。在“边角之景”的绘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幅似乎不完整的绘画作品。其实,正是这种看似不完整的绘画作品,带给我们一种不一样的感受,感触到视野的辽阔、山河的壮丽、孤帆的聊寂等玄趣。

  老子认为,“无为”的对立面是“有为”,即人为地创作。尤其是尊道贵德士大夫的绘画作品,其主要是以山水画的形式来表现自然美,体现自己的情感世界。道家认为,人不但存在着物质之气,同时也存在精神之气。虽然天地存在物质之气,但在天与地的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切都与人有着密切关系。如中国画家将人比做青松,文学家、诗人将山比做男人,将水比做女人等,这些都是在这种人的精神之气驱动下,赋予了对天、地、自然物质的双重认识。所以,在中国历代画论中,无处不在的都能看到一系列“气韵生动”的论述。

  问题是,中国人为什么热衷山水画?而且痴迷不变的延续一千多年至今。假如,用“对大自然的热爱”来解释我们对山水画的偏爱,显然不符合农耕民族的性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贡献,是儒释道各家自有解说的“心性”论,融合到中国人的精神层面的结果。故而,中国山水画正是这个精神世界的载体,成为人之精神自满自足的代表。

  (作者为艺术家)

(责编:潘佳佳、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