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王文旺:建一座木作民俗“博物馆”

裴秋菊

2016年08月15日08: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工匠王文旺:建一座木作民俗“博物馆”

  王文旺的展品吸引观众驻足

  □□本报记者 裴秋菊

  在北京通州区台湖镇东下营村一个不起眼的院子里,有这样一个所在,这里有中国传统木工工具,40种古代榫卯结构的实物展示,明清以来的各类漆器,甚至还有不同地区的儿童车,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5个展馆,40多个主题陈列,俨然就是一座民间的民俗博物馆。

  而这样一个精心的主题划分和专业的介绍,全都出自一个人之手——木匠出身的农村汉子王文旺。他创办的北京文旺阁艺术馆目前正在申请“北京文旺阁民俗博物馆”的资质。

  王文旺从修复古董家具的学徒到成长为一个中国家具和木建筑的修复专家、收藏家和研究学者,20多年的时间里,王文旺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是什么让他坚持做好这项大工程?

  “小木匠”的第一桶金

  王文旺出生在农村,1988年,在同乡的介绍下,背着铺盖卷儿、带着自己的小工具箱来到北京的一家古董家具修理厂,当他看到那些老家具时,有点儿木工底子的王文旺感叹自己来对了。于是他从学徒做起,正式走进木匠这个行当,开始接触古董家具的修复。

  做学徒时,勤奋好学的他想尽一切办法学手艺。都说天道酬勤,但幸运之神似乎并未眷顾他。由于当时厂里的效益不好,王文旺成为第一批被遣散的工人之一。骨子里的不服输让王文旺赌气开始自己做。离开厂里的那段时间,他走遍了北海公园、故宫、颐和园等各大公园,观摩那里的古建筑,没有相机就自己画图,从木工活到雕刻,历时一个半月,他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品北海团城玉佛佛龛复制品问世,并以当时240元的高价卖掉。

  随后,在走投无路时,王文旺为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修复古家具,获得了800元的报酬,以后的路似乎越走越顺。在完成那批古董家具修复后不久,一位美籍华人找到王文旺,请他修复一批自己购置的古家具。工作完成后,他获得了3000元的报酬,这位华人也和王文旺建立了长久的合作关系。

  有了这几笔资金,王文旺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开始专门从事家具修复。从开始的不会拆古家具到后来做研究,20多年的时间,王文旺从一个中国家具和木建筑的爱好者到收藏者,对古家具的热爱上升到痴迷,继而转向研究整理,并成立了北京文旺阁艺术馆,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传承下去。

  隐藏在民间的神秘“博物馆”

  王文旺向记者透露,从1997年开始,他不再只是修复古家具,而且开始正式做古家具收藏。“买回来的老家具我会自己修理、做经营,其间见了大批量的东西,从清洗、修复、打蜡到装箱等流程也烂熟于心。”也是在这个阶段,他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没有了做生意的欲望。“做古董家具越久,越发现前人留下的那些好东西人们都不那么珍惜了。前些年,我眼看着不少很有文化价值的古董家具都流失到国外,就琢磨着要办个博物馆,专门展示一些快要绝迹的老物件和他们背后的文化传承。”王文旺说。

  于是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王文旺放弃了做生意,开始专注于做研究,挖掘每件家具背后的故事,并把赚到的钱逐步投入到博物馆的建设中来。院子里原本用于存储和修复家具的房屋,在他的改造下变成古色古香的展室。

  走进文旺阁展馆,一盏盏射灯静静地照着不同主题的陈列藏品。迎门的一面展墙上,陈列着大大小小近百件传统木工工具。有些似曾相识,有些却从未谋面。对于这些木工工具,王文旺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锯子是木制工具中常见的一种,分好多种类,有二锯、小锯、钢丝锯等。不同的刨子,有不同的功能。“把它们放在这里,不仅是为了展示两千年来中国木工技艺的发展传承,更重要的是提醒自己是学木工出身的,不要忘本。”王文旺郑重地说。

  王文旺介绍,展馆里的藏品,大多来自于北方地区。而他收藏老物件也有一个原则,既不收来历不明的文物,也不要宫廷宅院里的清雅文玩,而是以明、清、民国的日常生活为主线,重点展现过去普通人家的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工具行头。在度量衡展里,汇集的是各朝代的长度(尺)、容量(斗)和重量(秤);传统行当展里,能看到从前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子、馄饨担儿;汲水用的辘轳、耕田用的耧车……“接下来,我的研究方向是古画与古代家具的关系。”王文旺表示,这些老物件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发掘其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除了这些展馆,王文旺还有两个宽大的库房。记者看到,库房里的藏品堆积如山。“只有研究透一个老物件,才会拿出来展示。”尽管精力主要放在了筹建博物馆上,但他的手艺并没放下,看到工人在修复老物件时遇到疑难杂症,王文旺都会亲自上阵。

  “当一种古董不成体系的时候,人们很难欣赏它背后的文化价值。”王文旺在收集藏品时,总是先按照主题划分为一个个系列,然后再查阅文献资料看看自己的收集是否全面。所以他的书架上除了本行的木工、古建类书籍,还有大量的民俗、地方志类书刊。最近,由他参与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经典诵读》系列图书已作为中小学的选修课本,走入课堂。

  苦心经营 期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

  王文旺表示,在筹办博物馆期间,他也受邀参加全国各地的展览。通过办展览,让他见识了大量的空间设计。在不断学习中,他的展览很快获得关注,好评如潮。在去年举办的第11届深圳文博会上,文旺阁的展览被评为“最具文化内涵的展览”之一。

  如今,全国各地给王文旺发来的办展邀约越来越多,其办展日程已经排到了明年,他参展的展台也成为观众最多的地方。办展的经验与筹办博物馆相辅相成,从2005年开始筹建博物馆,展馆里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王文旺亲自整理、修复、布置。难以想象如此大规模的展示、精心的主题划分和专业的介绍,全都出自他一人之手。

  对于自己花了10多年时间创办的博物馆何时能彻底完成并对外开放,王文旺坦言,自己也不清楚。由于之前做生意赚的钱,几乎全部花在博物馆上,目前也没有成型的商业模式,资金有限,仅依靠各地展览的接展费勉强维持平衡,“实在运行不下去的时候,我会卖掉一件藏品。”看得出来,对于卖藏品,王文旺很舍不得。“什么时候弄完就什么时候开,虽然艰难,但对我来说是件有意义的事。一个人一生坚持做好一件事,那也就没有遗憾了,但就怕这一件事还做不好。”按照他的计划,建成后的博物馆,将有7个展馆,共50多个主题。

  目前博物馆的发展和运营方向还没法确定,王文旺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及组织的支持。这样,他就可以专心做好博物馆的工作,让这些老物件的文化价值被人们重新发现、珍惜。

  王文旺希望把中国民间的传统文化与艺术通过博物馆的形式保存下来,弘扬出去,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责编:潘佳佳、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