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四金背后的故事

2016年07月11日16:48  来源:工人日报
 
原标题:海昏侯墓四金背后的故事

  6月30日,由北京开往南昌的T145次旅客列车安全抵达南昌。或许,许多旅客未曾意识到,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一批特殊的“旅伴”——被誉为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挖掘出土的441组件珍贵文物。

  从2011年开始,历经五年的考古挖掘,一座神秘的汉墓渐为世人所知。期间,伴随着专家揭秘、官方发布、媒体追踪……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这是中国考古界第一次把自己推到了公众的鼻子尖底下。”

  今年3月,随着汉墓主人刘贺的身份大白于天下,《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正式在北京展出,3个多月来共接待观众422485人次。为了满足观众高涨的参观需求,原定于6月2日闭幕的展览延期24天。

  竹简、木牍、编钟、雁鱼灯……随着海昏侯墓数以万计的文物出土,一个个考古成果屡次刷新:目前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

  然而,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在这些珍贵文物中,影响最大的却是金光灿灿、数以几百计的“四金”(即金饼、金板、马蹄金与麟趾金)。“黄金作为稀有贵金属自然容易吸引眼球,并且如此大规模的出土的确罕见,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该如何理解。实际上对海昏侯墓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对其背后汉墓考古与汉代历史的解读。”展览的最后一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前所长刘庆柱在首都博物馆做讲座时如是说。

  “行昏乱,恐危社稷”的海昏侯刘贺

  刘贺,汉武帝刘彻之孙,西汉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年,汉昭帝病逝,没有子嗣。辅政大臣霍光与群臣商议,迎昌邑王刘贺即位。刘贺在位仅27天就因昏庸无度被废黜为王,而后再被降黜为海昏侯。公元8年,王莽代汉建立新朝时,世袭了100多年的海昏侯国被废除。

  在几代海昏侯中,刘贺的命运称得上是最曲折而传奇了,在世33年间历经了王、帝、侯三种身份。班固《汉书》中曾如此记载这位西汉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受玺以来二十七日,使者旁午,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凡一千一百二十七事。”

  对此,考古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解读。但一致质疑的是:在27天之内做1127件坏事是不可能的。刘庆柱为此算了一笔账,“如果将这些坏事平均到他在位的天数,那么刘贺平均每半小时就要做一件坏事。”对于这样不符合常理的数据,有人认为是当时权臣霍光对刘贺的一种构陷之词;也有学者提出不符合逻辑的例证:有史料记载,当时诸臣联名奏刘贺的罪状是“乱汉制度”。所谓的1127件实际上只有一件——“持节诏诸官署征发”,就是不按照固定程序直接向官署征发财物。从海昏侯墓出土的文物看,刘贺聚敛之巨,仅出土的“四金”就达378枚,五铢钱达10余吨。

  对照西汉初期的历史,统治者对于秦始皇过度征发民力所导致的崩溃十分警惕,秉持着“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因此出现了历史上的“文景之治”。而到汉武帝时期,特别是在其晚年,由于连年的战争,再加上汉武帝本人好大喜功,十分铺张浪费,国家财政处于崩溃边缘。为此,到汉武帝死后,霍光主政期间又恢复了文景时期“休养生息”的治国方针,但在刘贺即位后,所表现出荒淫无度的奢靡之风,引起了霍光的震惊,他认为刘贺“行昏乱,恐危社稷”,因此实行了废立。

  透过“四金”探墓主“心事”

  西汉“多金”是历史学家的定论。

  《魏晋南北朝》载:“西汉初期,黄金的应用总数量达百万金以上。”而西汉的百万金即今日的248吨,刘庆柱以2003年中国的黄金储量600吨为例,西汉的黄金储备已达到2003年的41.3%。从刘庆柱所出示的一份历代黄金产量分布图来看,汉代的黄金产量几乎是其他几个朝代的总和。(商周20,汉代372,唐代156,宋代52,元代39,明代23,清代45吨)当年卫青攻打匈奴立功,汉武帝就曾赐给卫青20余万金,足见当时黄金产量之丰厚。

  从事汉唐考古学研究的刘庆柱曾参加并主持过西汉十一陵的考古勘探、发掘,谈到海昏侯墓出土的“四金”,刘庆柱感叹地说:“这是我国迄今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相比之下,其他王侯汉墓出土的金器不仅种类少,而且重量和纯度都不高,不少还为“假金”——即用泥饼、石饼或陶填充的。

  此次海昏侯墓一共出土金饼285枚、马蹄金48枚、麟趾金25枚、金板20枚,总共378枚,纯度均在99%左右。“这‘四金’其实均为非流通货币。其中马蹄金、麟趾金是纪念币,是皇帝赠送给他认为有功的臣子。而金饼、金板是酎金,多为下级送给上级。”刘庆柱解释说。

  去年,墓葬所在的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在距离考古现场1公里的地方,建起一座国家考古实验室。在这里,刘庆柱向现场工作人员问询了墓主人所躺的位置,“考古是非常重视文物摆放的空间位置,比如一个杯子,它在卧室和厨房的功能显然是不一样的。”刘庆柱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他发现,刘贺尸首的方位属于坐北朝南,且头部正对着墓道。而在头部上方,四种金器都有。中间的是马蹄金、麟趾金;南边和北边分别放着金饼、金板。

  “刘贺还是念念不忘要上天啊!你看马蹄金就是天马,麟趾金是麒麟。放在自己的头前拉着他,脚下放的都是钱币。所以,我们不要仅仅是看挖出了多少金子,还要一定要弄清楚在哪?干什么用?”刘庆柱说。

  出身“音乐世家”的帝王侯

  中国古代讲究以礼治国,而葬制是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兴盛于汉代的墓葬型制——“黄肠题奏”一般是留给皇帝用,除非皇帝赐给个别勋臣贵戚。据《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去世,汉宣帝就赐其“黄肠题奏”。

  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考古发现汉代诸侯王墓有多座墓主住在“黄肠题奏”,身穿“金缕玉衣”。比如扬州的高邮“天山汉墓”和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与王后合葬墓就是其中的代表。

  对比来看,海昏侯刘贺墓虽然放置大量的金器在内,还睡在十分珍稀的“琉璃”包金席上,但“黄肠题奏”不敢住,“金缕玉衣”不敢穿。因为按照当时的《葬律》,列侯的葬礼是由中央政府派特使来主持葬礼,因此在‘硬件’上不可能越制。但陪葬品方面,还是有很大自由度的。除了大量的黄金,海昏侯出土的五铢钱达200万枚(重约10吨),按照汉宣帝时期的粮食物价,一石为“五钱”,200万枚五铢钱可供22万人全年口粮。

  除此之外,海昏侯墓还出土了一整套乐器,两架编钟、一架编磬、琴、琵、排箫、笙等。而这些乐器的发现,刘庆柱觉得并非刘贺的怀古反映,而是其家世的传统特色。刘贺的祖母——李夫人便是因乐舞而成为汉武帝的“真正皇后”(与汉武帝合葬茂陵);其舅姥爷李延年则贵为西汉王朝的“协律都尉”。若不是李夫人为刘贺的奶奶,或许刘贺还当不上皇帝。“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西汉的墓葬越来越生活化了。在此之后,还出现了简单化的趋势。”刘庆柱分析说。

  如今,国家文物局和江西省委省政府确定要在海昏侯墓的挖掘地建设一座考古遗址公园,从北京运回南昌的441组件的珍贵文物也将在当地继续进行展览。有关海昏侯墓及其背后的汉代社会等待着越来越多的挖掘和探究。

  本文图片为海昏侯墓出土文物。

(责编:董子龙、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