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徐冬冬教授近影
徐冬冬大师背景介绍
徐冬冬,男,汉族,原名徐超,字苦藤,号寄人篱下人,又号三作先生,1959年5月14日生于北京,创立了具有中国哲学思想的绘画流派——中国抽象绘画。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醉心于丹青绘事,性善好隐,喜藏山卧水,人入中年后长期隐居京郊云归处。少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临摹宋、元、明、清各代艺术珍品,深得名家刘海粟、吴作人、刘开渠、王森然等前辈先生的教导。青年时即著书立说提出“心造境”,在思想上尊儒并包,逐步形成其宇宙观,在绘画上以“心”入画。他的创作是经历了中国传统意象绘画、西方印象绘画并将其中国化后再进入到抽象绘画领域的,同时又涉猎了行为艺术、装置艺术。他在中国的哲学里寻找着抽象的概念,使之成为其绘画语言,形成了独具风度的中国抽象艺术思想及艺术流派。
徐冬冬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是一位有国际影响的艺术大家。他所创作的旨在推动21世纪中国进入世界的名为“阳光与和谐的梦想”的行为艺术(1997年~2001年),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的1700多家图书馆、博物馆和美术馆均参与其中,是迄今为止参与者最多、涉及面最广的国际性大型行为艺术,也是由个人推动的最大规模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
代表作品有《寄人篱下人图轴》、《寿图轴》、《红河谷》、《听闻残雪话春曲》、《距离二十三》、《围与不围》、《无根的神韵》、《太极》、《四季》系列组画等。《吉祥贵寿图》、《写松图》、《秋风吹下红雨来》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听闻残雪话春曲》为联合国收藏。出版有《徐冬冬诗画集》、《徐冬冬画集》。
《红河谷》 彩墨纸本 1988
徐冬冬大师可以说是目前中国绘画艺术领域里创新最多、风格变化最大的艺术家之一。从十几岁时的中国传统意象绘画,到后来的印象绘画,直到今天的中国抽象绘画,一切创新与徐冬冬大师对于宇宙的探索和感悟一脉相随,也一以贯之他的“心造境”艺术思想。
同样与众不同的,徐大师还有另外几个艺术生涯之“最”,几乎在三十岁以前就实现了传统意义上的所有成功:是中国第一个29岁就成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教授)(1988年)、30岁就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9年)的画家,第一个由中国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大型巡回展的画家(1990年~1991年) ,第一个由中国美术馆在主大厅为其主办个人作品展并收藏其作品的青年画家(1987年),也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个人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画家(2001年)。也许人们会觉得大师得到这一切实在太过容易,然而徐大师之前的付出很少有人看到。
“我1959年出生,等到我上学1966年,那个时候像我们这样的传统知识分子的家庭很想改变自有的身份(知识分子的血统),所以家长就说了,以后我们的孙子辈,一个当兵,一个当农民,一个当工人——工农兵。我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成长的。”所以,徐大师从小学习绘画都要背着家里的长辈。到故宫临摹古画时用的水和毛笔都是“偷偷摸摸”地带着,因为 “被家人知道了以后,绝对会把画笔给撅了。” 不管家人如何反对,徐大师都日复一日地顽强地坚持自己内心的梦想。
《山清水秀》设色纸本 1974
徐大师的用功感动了故宫的工作人员,他可以把用具放在工作人员的办公室里而不必天天背来背去。这样的用心似乎也感动了上天,他每次临摹古画时,各朝各代的先贤好像都走出了画面,来到了他的面前,与他进行隔世的对话。徐大师说,这真是与古人“穿越时空”的雅集,让他“无师自通”。大师说他只要看一眼就可以鉴别一幅画的真假,从来不用什么工具。因为真画是有画者的灵魂存在,而假画则不可能有。
也许,这就是天才的一部分吧。
和许多艺术大师一样,徐大师认为在艺术这一领域,成功更多是因为“天才”而不是勤奋。不过,正如所有的天才对某一领域都如痴如醉、日思夜想、勤耕不辍一样,大师在创作期间也常常是从早到晚不停歇地沉浸在自己的笔墨世界里。
《观荷图》 设色纸本 1979 南京博物院收藏
在获得了所有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之后,徐冬冬大师开始长达十年的隐逸生活,更深入地探寻生命的意义。而今,隐逸归来,推陈出新则是徐大师感悟到的“天命”。他强烈主张艺术家就是要创新的,并认为如果一直重复自己,就没有了任何价值,所以他的作品很少有“换汤不换药”的“偷懒”之作,大师对于几幅画都是同一素材,只是“摆放”不同位置的作品很不以为然。“比如画山水,一个亭子在第一幅里放山顶,下一幅放山腰,再或者放山脚。几十年都如此。这哪里称得上创作呢?”
对于徐冬冬大师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尤其值得敬佩的是创新的勇气。大多数人之所以“重复自己”,是担心创新失败。而徐冬冬大师说:“我尤其喜欢林风眠先生的绘画,他早期的绘画受到了野兽派的影响,当时的画界和国人无人能够理解,知己不多。”也许这正是大师自己的信念,不求当下世人的广泛理解,而在于为时代的发展“铁肩担道义”。
(《佛家》系列组画——非常 丙烯纸本 20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