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Oideas:您认为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创新?对于中国这样的国度,创新的意义是什么?
徐冬冬:一个艺术家最可贵的是创新,而不是无数次复制自我最完美的过程。我从意象绘画,也就是传统中国画,进入到印象绘画,再进入抽象绘画,一步一步地走过来,让我逐步地了解宇宙世界的本质,有多少人会这样去探究呢? 在这一变化、创新的过程中,便会有新的思想、新的内容,相应产生新的技术,这是十分重要的。而那千年不变的绘画方式,最终只能走向没落。我一直在强调,国家应该重视将第一等人才放在创新上,各行各业都应这样。我并不为所谓的作品而活着,而是在这一过程中来体验生命的存在。我的艺术思想用“心造境”伴随着我的意象绘画、印象绘画、抽象绘画、行为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方式,是我的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说,画家的作品要和他的生活一样,充实着灵魂的存在。
CEOideas:可否分享一下您创立的“心造境”艺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徐冬冬:我很早就有一个感悟,“画画不是目的,问道才是根本”。这个“道”是不是随着你的不断修行,也逐渐在一步一步地提升?早年,我在创作中国传统意象绘画时提出“心造境”,如今,近40年的艺术生涯倏忽而逝,对“心造境”的蕴涵亦有了不同的解答。当我十几岁拿起笔来画画的时候,深受宋、明两代心学、理学大家的影响,从本心、正心开始,强调“心”是人类的心灵世界,“造”为创造,“境”则是画者笔下的意境,此时的“心造境”意为“用人心去创造意境”,乃属美学的范畴。
《吉祥贵寿图》 设色纸本 1975中国美术馆收藏
我想用我的心灵去创造意境,我画的画不同于别人,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老师,要出自于我的内心,那个时候我就懂得一个道理,就是“无知之知”,即我要把过去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的“知”去掉,再从自己内心长出来“知”。什么是我们自己的呢?当我们获得一定知识的时候,我们要对知识进行反思。反思就是哲学,就是“为什么”,为什么老师要这么说,我要求证它,我要去问,那么你得出来的道理才是从你心底里长出来的,在你搬挪的基础上,在这块土地上长出了自己的知识,这叫“无知之知”。
而立之后,我对“心”的理解,从“身心合一”发展至“天人合一”,“心”即为“宇宙”;“造”通“易”,求变;“境”又为“致良知”,其意在表达的笔墨要含善爱之心与仁德境界。这时“心造境”的涵义为:“在宇宙造化中发现、表达人类与万物生命的自然之完美以及蕴藏于变化中的真善美”,此为极高的精神境界,实属哲学范畴。在这一点上,我得到了佛家的帮助。它告诉我,宇宙也是有“心”的。
《林中所悟》 彩墨纸本 1994
进入不惑之年,我对“心造境”中的“境”又有了新的解释,从美学、哲学以及宗教的精神境界中进入到了宇宙世界,悟得超越伦理道德的天地境界,悟得万物平等之博爱,悟得使万物得到超度才是根本。
知天命之年,伴我数十年的“心造境”已不仅是我的艺术思想,更成为了我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心” 是宇宙本体,即为佛,“造”在于变化中的自然之规律,出自道家,前者是“出世”之学,后者在出世与入世间,而我所追求的“境”,却落在了“入世”的儒家的生活里。我虽乐享隐逸的自在,却非退隐山林,而是将我之所悟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既远离世俗尘嚣,又并非对世间不求闻达,以“傲世”、“独立”之境界,“萧条淡泊”之品格,追求中华文化所内蕴的人生价值,即我所担负的 “天命”。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