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院志》首次全国编撰研讨会在杭州举办

2016年05月17日15:35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画院志编撰会议  钱晓鸣/摄
画院志编撰会议  钱晓鸣/摄

人民网杭州5月17日电 (钱晓鸣) 《中国画院志》首次全国编撰研讨活动5月5日在杭州举办。该活动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浙江画院承办。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副院长张晓凌,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田宇原,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高克明,中国国家画院艺术信息中心主任、《中国美术报》执行主编王平,浙江画院院长孙永,以及全国主要省、市书画院负责人,浙江画院、《中国画画刊》杂志社全体人员共百余人参加研讨活动。会议由浙江画院副院长池沙鸿和王平分别主持。

此次研讨会是在中国国家画院主持的国家社科课题中国画院史研究和浙江画院对于当代省级公办画院梳理的基础上举办的。突出强调省级以上公办画院对社会的责任、贡献和其所代表的时代学术高度。

中国自隋唐起初有正式意义上的宫廷画家,五代形成皇家画院雏形,到宋代建立宫廷画院,及至南宋为画院发展的鼎盛期,为中国画发展留下大批不朽名作的同时,也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座顶峰。此后的元明清,画院或类似机构,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一直作用巨大,晚清与民国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后,中国画有发展,但创新和立意方面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为在全面学习苏联美术的形势下继承发展传统中国画,国家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陆续建立了画院。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和大部分省会城市相继有画院成立,各家国办画院在学术上集中了当地的中国画顶级人才,创造了大批高水平的社会主义主旋律精品力作,引领了学术的风气和导向,同时也成为社会公共文化建设项目、文化惠民、公益性文化事业、政府对外交流、收藏当代艺术精品等方面的主要推动力量,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文化工作意志。

杨晓阳说,在党中央号召举国实现“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决策感召下,努力践行编撰出版一部有关“中国画院”的精美巨著,其中的学术权威及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该项文化工程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首肯和支持的同时,也藉希望于首次全国编撰研讨活动的召开,保证编撰内容的丰富、客观、真实及其历史价值,一方面是听取各画院代表阐明画院发展状况与未来展望;另一方面借此机会广泛听取大家的建议和意见,诸如涵盖内容、体量、规格以及入围条件等,将这已存续了千年的艺术盛举在这代画院人手中孵化诞生,藉此而不辱时代赋予的担当和使命。

孙永在研讨活动现场介绍了《中国画院志》编撰的总体情况,参会领导及全国主要省、市书画院负责人也分别就编撰之事发表了意见及建议。孙永说,抚今追昔,历朝历代在中国画传承发展事业上,“画院”一直功勋卓著,几乎贡献了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而令人缺憾的是,时至今日尚无一部可以代表中国画院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权威著作面世,有关千年画院体制的存续发展记载和系统研究著述,始终处于断章式和碎片化的状况。尤其新中国画院的建立和发展已整整过去了一个甲子,其间约有80%的名家大师与画院有千丝万缕的关联(齐白石、傅抱石、丰子恺、石鲁、李可染、陆俨少等),一部全面客观、系统梳理、详尽备考并足以载入史册的图文并茂《中国画院志》精典史籍的面世,一定意义上是时代赋予当代画院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杭州作为南宋之都,同时也是历朝官办画院的鼎盛期所在地。浙江画院2004年起于理论层面梳理了中国国办画院的宗旨、工作、机制,自2010年开始,浙江画院以《中国画画刊》为平台,广为联络,历经5年时间,介绍了全国近三十家画院的基本情况,逐渐理清公办画院当今的存在状况,并两次邀请全国画院院长进行大规模的学术讨论,积累了相当部分材料。以此为基础,浙江画院去年正式向浙江省财政申请立项提出编撰新中国第一部《中国画院志》的建议,并于今年被浙江省委宣传部列入“浙江省文化精品工程”项目。鉴于此,为从历史的角度系统全面整理中国画院的源流发展和生存状态,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中国国家画院、浙江省文联、浙江画院和全国省市自治区国办画院负责人共同组成《中国画院志》编撰委员会,由浙江画院组建编撰办公室负责具体收集整理和编撰工作。《中国画院志》全书拟一套四册,第一册为中国画院的历史沿革;第二、三册为中国省市自治区画院分列;第四册为中国地市级重要画院分列。计划2年左右完成编辑并出版。

画院志编撰会议 钱晓鸣/摄
画院志编撰会议 钱晓鸣/摄
(责编:鲁婧、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