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110岁“红房子”将变身“水的博物馆”

李  魏

2016年04月05日14:37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青岛110岁“红房子”将变身“水的博物馆”

  李 魏

  “绿树掩映、红瓦铺陈”,这是百年青岛老城区独有的历史风貌。而在这些红瓦铺就的红房子建筑群落里,真正被老青岛人称作“红房子”的却只有一座,它就是广西路33号、有110岁高龄的德国医药商店旧址。目前,这座“红房子”正在进行抢救修复,并将被赋予新功能——被打造成一座“水的博物馆”。

  前世:

  德国设计师罗克格的设计

  1905年,德国医药商店在亨利王子路(广西路)落成,那天无论是从当时栈桥的位置还是海滩,都能够清晰地看到那抹耀眼的橘红,“红房子”即由此得名。

  如今,经过广西路33号的人们又会不经意地停下脚步:昔日清水红砖主砌的外立面重现耀目的光泽,弧形窗楣生动显现;最醒目的是正面正中央老虎窗的弧形窗楣上,那块有如高脚杯杯身形状的紫红色悬板,悬板上雕有红十字的徽记和一根缠绕着蛇的权杖,经过除尘处理愈发鲜活灵动。修复工程负责人李丽霞介绍,这个起源于圣经并在西方广为传播的标识,很可能是中国目前已知年代最早,且仍然保留在原位置的西式医疗徽章。它是西医传入我国的一处重要历史见证,其存在的价值完全可以跟这座建筑媲美。

  担任“红房子”修复工程技术顾问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朱宇华曾先后两次参与青岛近现代历史建筑保护规划的修编,对于青岛留存的德占时期独特的建筑和街区风貌,朱宇华情有独钟。他说:“你仔细看,每扇窗户底下都有用弧形的线条但是却没有巴洛克风格的具象雕塑,都是抽象的纹路,同时又不像现代的方盒子式建筑。这是古典向现代的转型,设计者在尝试进行一些简化的新创意。”朱宇华说,这种“青年风格派”建筑在青岛的德国建筑中仍有大量保存,而在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本土建筑普遍遭遇战争破坏,保留在青岛的德国“青年风格派”建筑艺术也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今生: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抢险修复

  李丽霞回忆2014年初进入“红房子”时看到的情景:多面墙体受损,室内的装饰和格局已经破坏殆尽,四层阁楼上的屋顶和烟囱坍塌大半……自建成110年的时间里,这座老宅从未进行过大修。这次修复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抢险修复。

  然而包括清华大学建筑研究院与建筑文化遗产研究所专家在内的修复团队很快就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设计图纸的缺失,从青岛到北京再到德国,都找不到罗克格当初的建筑设计蓝图,修复团队只能倚靠大量的历史档案图片,和对建筑实体结构的分析进行修复,这为修复工作增加了难度。

  步入一楼的拱形大门,其中靠门的一根立柱并未设置在与其他三根连线为矩形的“正确”位置,而是更加向门口的方向偏移,以便给楼上的阳台提供更有力支撑。立柱一直延伸到地下一层。在将所有后置的假墙和违挡拆除复原之后,它们终于完全显露真容。

  通过两段狭仄旋转的紫红色木制楼梯进入地下一层,李丽霞透露,她有两位同事曾经在这里办公,却从未发现过这段隐秘楼梯的存在。这也是楼梯扶手得以相对保存完好的原因。“在这里走一圈儿,你就能感受到当初屋主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初心,所有的细节处理都是高品质的。”她透露,地下一层原本是半地下室,因为市政道路的路面百年间不断提升,现在成了全地下状态,即便如此,当初地下室的窗户外面依然留有足够空间,类似长方形的天井,可透光,而下雨时却丝毫不积水,这一点令参加修复的专家们叹服不已。100年前的地下排水设施究竟如何设置?随着图纸的散失也只能成谜。

  仰看每一楼层屋顶的房梁,与条状的钢板交错铺就,都保留了它们初始的状态。李丽霞说,这些木梁因为当时防潮防蛀做得好,都尽量不更换,保持它们原有的模样。对于地板上残留的细碎粉末,她解释说,这应该是从屋顶木梁的缝隙中漏下的,是110年前的施工人员特别在每一层的木地板下撒下的一种三合土,具有防潮、防蛀和隔音的效果。历经百年的粉末已经板结,修复人员特别对其成分进行分析化验,以期做到真正“如旧”。

  而地板修复也颇费周折。整座建筑受损、腐烂最严重的就是木制地板,且还不是普通的地板,全部是厚2.2厘米、长5米的厚实的长木块,为此,修复人员特别购置原木,烘干处理后再定制同样形制的木条铺装,最后依照档案图片进行刷漆处理。

  外立面的清水红砖是最伤脑筋的环节,李丽霞透露,整个外墙面的红砖大约有1/3为新换。这1/3并非全部整砖更换,而是在尽可能清理保有原砖的基础上,将旧砖的表面粘贴上新砖切下的砖片,再统一用聚合物砂浆处理。所以,几乎是一块砖一块砖地修复。

  还有门窗五金件的处理,也特别参照了最初的样式,甚至重量都完全吻合。窗户上通天销的制造,据说为了完全如旧,要同时使用37套模具才能完成。

  未来:和你细述“水的故事”

  经过修复,这处总建筑面积1936.69平方米的110年老建筑终于“延年益寿”。但李丽霞以及修复团队的成员们仍然感到有诸多遗憾。

  比如一楼拱形大门旁的那扇窗。它有些特别,因为其宽度、样式几乎与旁边的大门完全相同,团队中有专家怀疑这里最初很有可能也是一扇门。因为没有图纸为证,也只能依照后来的图片资料设定为窗;还有与老建筑一侧紧临的那座大约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因为离得太近,将老建筑的侧窗全部封死,不但原先窗台外的铁艺装饰不见,且防雨廊也只得封起,无法恢复最初的特色。

  不过,好消息是,这处百年德式建筑将结束长达近一年的闲置,即将被利用成为一座水的博物馆,被暂时命名为崂山矿泉水博物馆。参观者在这里可以获得有关水的综合知识与实际体验,它的基本功能包括:展示矿泉水作为液体矿产资源的重要性,收藏和保护矿泉水的珍贵藏品及历史资料,普及水行业最新科技和技术,提高大众珍惜水资源及普及健康饮水知识等。

(责编:潘佳佳、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