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眼中的2016香港巴塞尔

2016年03月28日08: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原标题:他们眼中的2016香港巴塞尔

3月24日,观众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参观。新华社记者 伍永健摄

3月24日,2016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揭幕。本届展会集合了来自35个国家及地区、共计239家国际顶尖艺术画廊,展出超过4000多位艺术家的作品,号称史上最大规模。数据虽然足够“骇人”,但这还不是内地大批艺术界人士纷纷到香港“赶集”的原因,要问大家赴港的理由,有做买卖的,也有混脸熟的,有前去捧场的,还有专门吐槽的,不一而足。

“艺博会就是高级商业艺术。”批评家朱其说。他认为,艺术若没有思想性和精神议题,就等于设计。同理,现成品装置若没有思想性和精神议题,就等于装修和环艺设计。“即使巴塞尔的外国画廊也不见得代理的都是高水准作品,甚至著名艺术家被画廊代理的非代表作,也不过是根据自己著名风格复制用来卖钱的、不认真的小品,其实就是天价纪念品而已。艺博会不过是贩卖旧前卫风格的商业产品而已,不必以敬畏的心态看待,弄得好像在香港闻所未闻的头一回看到似的。”

不管是国内艺术家“组团过江”,还是吐槽帝“御驾亲征”,甚至批评家“遥指粪土”,都是认识和了解香港巴塞尔的一条路径。其实,提问亲历者,亦可获得对香港巴塞尔的认识,透过他们,也许会看到一个更加具体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

香港巴塞尔值不值得一去?到底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在亲赴香港巴塞尔之后,《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社长钱竹,《绝对艺术》杂志主编严虹,何香凝美术馆策展人、香港浸会大学博士生王东,首都师大美术学院教师温京博,文化部青联委员、职业画家米娜,来和大家聊一聊他们在香港巴塞尔的“现在进行时”。

对本届香港巴塞尔的整体评价如何?

严虹:这届比以往作品更丰富,藏家、画廊等参与者非常多。虽然国际国内市场不景气,但是成交好、交流畅通。整体评价是,非常专业、国际化,能够代表亚洲当代艺术的高水准。

钱竹:一个直观的感受是巴塞尔艺术展很成熟,尤其是瑞银支撑来做VIP专场,他们根本不缺客户。当然,香港市场比内地艺博会市场好,免税政策是首要的因素。我感觉,上海的有钱人到场的特别多,深圳的也去了不少,甚至国外明星也去了现场。它与国内画廊博览会的区别是获得了银行的积极支持与参与,瑞银在私人银行和艺术银行方面的确做得相当好。

王东:世界大大小小的画廊云集香港,形形色色的“艺术作品”从世界各地移植至香港国际会议展览中心的国际舞台。倘若说眼花缭乱、分身乏术是全球博览会的共通之处,那么自巴塞尔接受香港艺术博览会之后,专业的空间与导视系统的设计、不同主题区块的设定与持续演绎,令今年香港巴塞尔再次以老牌国际艺术品牌独有的“魔力指环”召唤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艺术大佬、藏家、策展人、艺术家、新富等。因此,以艺术市场为主要导向的商业场域的艺术博览会,在慢慢将其逐利、逐誉的野心与权力隐匿于一种嘉年华与全民爱艺术的假想与狂欢之中。

温京博:作为一个以画廊为主体的艺术展,“商业性”毋庸置疑成为核心要素。在作品题材、作品形式上不可避免具有一定的模式化倾向。但当代艺术所具有的活力依然处处可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智慧”,亦可说是对现实的“调侃”和“戏谑”。在当代的语境下,借助新媒介、新材料、新技术,当代艺术彻底摆脱了对于“风格”“潮流”“技术”的依附。艺术家们以其特有的“幽默”表达了个体对社会的反思。当代艺术所呈现出的无限可能性,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米娜:很好的窗口,藉以观看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装置艺术和架上绘画等,藏家可选择的范围相对较广。

最有意思的作品是什么?

钱竹:应该说是最有意思的现象是,虽然在中国香港,但你不会英语根本不行,这不仅要求所有画廊必须要有国际通行语言,而且买家也要有备而来。这与西方购买人群、财富人群青睐此地有关。另外,亚洲画廊及作品大概占到一半,各色明星如新晋奥斯卡影帝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最近大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女主角宋慧乔以及香港娱乐明星的捧场,也为之增添了热闹。

王东: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作品是林佑森的《郊游探胜之五》。作品是一组用插座和电线内的铜丝形构出的类似中国传统盆景中的古树。整个作品散置于墙上的插座中,犹如一个个插座在通电后生长出的一株株形态各异的“电线盆景”。

温京博:展览中有两件作品给我印象比较深刻,一件是《黑色波浪》。作品吸取浮世绘风格,以动画形式在液晶屏幕上循环播放。初识此作品时,除了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外,还带有浓浓的传统意境。当我凝视画面,不自觉就被不断翻滚的波涛所产生的深邃之美所吸引。另一件是Nicholass Folland的作品,作品技术含量极低,表达手法相当简单。用一个LED灯投射于固定在墙面上的亚克力酒杯上,不同纹理的酒杯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光纹,普普通通的塑料杯,在美丽的光环衬托下瞬间变得无比圣洁,这种平凡中的美丽,给人一种为之动容的感觉。

严虹:印象最深的是乔治·莫兰迪的作品。在他的画前,会不由自主安静下来,这种宁静与隐秘的气息,也只有这位一生没有离开过家乡意大利博洛尼亚、没有娶妻甚至没有爱情的艺术家才可以传递出来。可能只有如此孤寂的艺术家才可以一生厮守着生活中的瓶瓶罐罐,变换各种陈列来表达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米娜:印象深刻的有一个非常简单而便宜的装置,如同马蒂斯的舞蹈,很美,而且可以扩展。

现场参观、购藏热情如何?

钱竹:预展是艺博会关键的销售时机。我在3月22日的预展上遇到了潘公凯、万捷、周春芽等国内艺术领域的知名人士,还邂逅了不少国际国内的明星人物。上海和深圳的藏家也不少。巴塞尔艺术展并不采用向参展机构收取佣金制,因此,画廊和藏家间的交易是私人的。虽然主办方往往给出的都是十分乐观的成交数据,但是也要理性看待这一问题。不能否认,与内地艺博会相比,这里的人气还是很旺的。

王东:3月22日、23日是VIP专场,主要还是藏家、艺术圈业内人士及各大媒体的内部观摩与交流,现场的参与还是很积极的。据悉,很多画廊在22日当天下午就与藏家确认了收藏意向。

印象最深的中国当代艺术面孔是谁?

严虹:不少作品都是我非常喜欢、有眼缘的,除了名家如曾梵志等人的作品外,还看到了很多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特别是其中国内艺术家的装置作品,他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刷新了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认识。这里本来是成名艺术家的天下,但是年轻艺术家踊跃出现,作品很棒。这是巴塞尔很好的一点,努力发掘新的艺术家。另外,很多装置和雕塑比架上绘画更让人惊喜,更有视觉震撼力。

钱竹:国内艺术家中叶永青、周春芽的作品持续受关注,说明拥趸很多。尤其是叶永青的作品,该画廊机构展出的全部是叶永青的作品。青年艺术家陈可的作品连续三年在这里展出。

米娜:女画家彭薇的作品,用中国的传统语言表述了现代生活的概念。

王东:张晓刚。

最想购买哪一件作品?

严虹:如果资金充足,我最想买日本奈良美智的作品,真想全部买下,哈哈。另外,还有毕加索的作品。除了这些名家,我更想投资年轻艺术家,10万、20万,价位适中,都可以考虑收藏。

王东:瑞士女性艺术家Miriam Cahn的作品。从她的作品当中,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对人体、肖像的震撼,笔触、颜色及人物面部表情的诡异让我的目光久久难以离去。

米娜:杜马斯作品,一直很喜欢这个女艺术家的作品。据说100多万美金卖出。

哪些热门话题、观点值得关注或思考?

严虹:本次香港巴塞尔,明显感觉国内藏家在进军西方当代艺术的核心板块,而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确实有些扑朔迷离,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也是中国画廊人要自省的一个问题。藏家买东西,花的是自己的真金白银,当然要深思熟虑,选择好的艺术品是最重要的;其次,画廊的专业性以及对艺术家的长期推动、对藏家的良好服务以及收藏或投资的利益保障,对藏家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点,一个好的画廊必须具备,否则,藏家对你没有信心,又怎么会跟随你呢?

钱竹:有两方面启示,一是既有高质量作品,也要能吸引高质量的买家,二者不可或缺才是成功关键。去年香港巴塞尔艺博会预展当晚有藏家花费15510597港币从大卫·茨维尔纳画廊购得作品《Dead Monkey-Sex,Moneyand Drugs》,而德国艺术家尼奥·罗施的两件画作在临近结束时由上海的藏家花费7755298港币购得。这让西方人大吃一惊。说明了中国买家和中国艺术的双崛起。二是更多地吸引观众。去年的香港巴塞尔有3天6万人次的成绩,今年明星、大作品等阵仗,预计能吸引更多人,毕竟量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今年蜚声国际的日本艺术家宫岛达男在艺博会期间展出其最新大型公共光影装置作品《Time Water fall》,将投射于九龙海滨旁高达490米的环球贸易广场外墙上,以引起香港市民的关注。虽然花钱多,但是营造氛围效果好。

王东: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专业场域之下,物本身的价值与观看视角随着语境的转场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看似灯具装饰城各种灯的集合体,虽然可以被叠加上各种“现成品艺术创作”理论的含义,或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但类似这样超具挑战性的作品,却将大部分的普通观众拒于“专业诠释与理解”的大门之外。挂毯、纸皮壳、煤炭、镜子、锅、钢筋、水泥等出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成品,全部都以艺术之名,合法地存在于巴塞尔的高大展厅之中。它让我们深入思考:艺术家应如何重新定位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艺术创作在全球化、信息化的今天对于新材料的探索该有哪些反思?艺术博览会与所在地社区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及有效沟通究竟呈现着怎样的状态?

米娜:它让我再度思索什么是当今艺术的时代性。(记者 严长元 冯智军)

(责编:鲁婧、董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