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博物馆看日本文化有多爱猴子

2016年02月11日10:51  来源:雅昌艺术网
 

来源:雅昌艺术网  

  丙申年已到,作为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日语同样写作“申年”(さるどし)。

  在中国各地的博物馆纷纷推出与新年主题相关的特别展览来烘托喜庆的气氛时,澎湃新闻见习记者特赴日本这个与中国文化渊源颇深的国家,一探农历新年之际日本博物馆中的庆贺气氛。

  为了庆祝新年的来临,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每年都会惯例举办“博物馆新年展”,今年也不例外。在日本馆二楼推出的新年特展“博物馆新年的初次参拜:猴子的乐园” (博物館に初もうで 猿の楽園)向观众集中展示了43件馆藏绘画和漆器、屏风等多种工艺门类中与猴相关的日本艺术,以此来庆贺猴年的来临。展品的年代上溯11世纪,下至19世纪,其中有一件“国宝”级藏品《十六罗汉像(第十一尊者)》与一件“重要美术品”《秋山游猿图》。在这个趣味盎然的展览中,观众可以感受到这种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是如何以多元的视角被解读,又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日本的艺术创作中。

  “国宝”级藏品《十六罗汉像(第十一尊者)》是展览的重要看点。这幅创作于日本平安时代的绢本画作是系列作品中的一幅,它描绘了罗汉驯服猛兽、从鸟兽那接受供养的超人性场面。图中山羊和猴子等动物在树下向罗汉献上鲜花的场面生动有趣、耐人寻味,爬上树干的猴子们在罗汉的周围嬉戏打闹,显露出与罗汉十一尊者的亲近关系。

  正是由于猴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古代日本的众多绘画与工艺品都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猴”成为了日本各类生活用具中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

  猴子作为人类身边常见的动物,时常会在艺术创作中以拟人化的形态出现,以此来训诫人类。比如一只猴子因欲望想要捞水中月而丢掉性命的俗语“猿猴捉月”,又如象征人类难以自制欲望的成语“心猿意马”等等,这些在人间故事中诞生的猴子形象都成为了艺术创作的母题。

  “心猿意马”本是佛教用语,意为抑制人类的烦恼、欲望和妄想就好比抑制奔跑中的马匹和骚乱中的猴子一样困难。画作中的猴子别具日本风格:骑在马上的猴子头戴乌帽子、手扛御币(日本神道教的一种祭祀工具),神态动人。寥寥数笔一蹴而就的精妙笔致彰显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

  展览除了展现细致的笔触与精致的工艺外,还尤为鲜明地体现了猴的形象在日本民间信仰中被赋予的神力与道德教诲作用。《日吉山王本地佛曼陀罗图》中描绘的是日本延历寺(位于日本滋贺县大津市坂本本町)的镇守神日吉山王权现的使者——猴子们。日吉大社是日本所有山王神社的总本宫,主祭大山咋神(日本神话中出现的山神),又称“日吉山王权现”,而“神猿”正是日吉山王的神使。画中正面阶梯处的三只猴子作为日吉山王的使者,见证了供奉的贡品随时间而消逝的经过。日吉大社内有着“神猿”的坟墓,比叡山的猴子作为神使被虔诚对待的历史可见一斑。由于比叡山的猴子数量众多,又因日语中神猿(まさる)的发音与除魔(魔去る)的发音相同,故而成为除魔消灾的瑞兽。

  此次展览期间东京国立博物馆官网还饶有趣味地配合展览推出了“最佳猴子”的投票活动,候选的12只猴子形象各异,均出自于此次展览的展品。从投票结果看来,观众在选择心仪的猴子时并未被展品的珍贵级别所打动,而是同澎湃新闻记者一样,不约而同地转向了心目中最“萌”的那一只。

(责编:董子龙、鲁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