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6日,第四届“墨彩情致—中国当代水彩画名家作品展”在澳门威尼斯人佛罗伦斯厅开幕,在水彩传入中国300周年之际,内地与澳门的39名艺术家,81幅水彩作品同时在澳门展出。有观点认为,水彩是继中国水墨、油画之外的中国“第三画种”。尤其近百年来中国的水彩画发展极为迅速,几代美术家不断的探索耕耘,结合中国艺术的书写性等特质,拓展、丰富着水彩画的本体面貌与表现力,使水彩画在中国生根发展,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澳门作为水彩传入中国的桥头堡,两岸艺术家的水彩艺术交流,
展览开幕启动仪式
新闻发布会现场,左起: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梁宇、弘宝博艺文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常红女士,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特别顾问梁宝荣、澳门美术家协会会长黎鹰
本次“墨彩情致—中国当代水彩画名家作品展”汇集了刘大为、吴长江、李晓林、赵云龙、田海鹏、黎鹰等全国范围内精选出的水彩画名家39人的作品,集中展示了中国当代水彩画家的时代风貌。
由澳门威尼斯人和北京弘宝博艺策划的“墨彩情致”系列展览已经在澳门成功举办过三届,前三届展览共展出齐白石、李苦禅、吴作人、吴冠中、靳尚谊、刘大为、许江、潘公凯等二百多位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及著名画家的中国画和油画作品近400幅,取得了极好的社会影响,让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中国近现代书画大师及名家的精品力作。本届展览由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別行政区联络辦公室文化教育部支持,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澳门威尼斯人、北京弘宝博艺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展并承办,中国文联美术艺术中心大型活动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澳门美术协会协办。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吴长江表示:本次展览为水彩画家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中国著名的美术家走向澳门地区,将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美术交流,有力提升中国美术与国际交往的深度与广度,引发更多人对于当前水彩画创作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中国水彩画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
开幕式现场嘉宾
观众参观展览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致辞
展览开幕当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向澳门艺术界介绍了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历史沿革,中国美术家协会也在不断发展,根据不同画种、研究领域形成更多的艺术委员会。澳门的美术尤其以19世纪以来的引入的水彩画等为代表,中西方交流成为中国水彩画萌芽时代的典范,这次展览也成为两地文化交流的优秀平台。“相信通过此次展览,大家可以感受到中国特色和多姿多彩的水彩画面貌。”
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及金沙中国环球首席市场官戴夫·霍顿致辞
拉斯维加斯金沙集团及金沙中国环球首席市场官戴夫 霍顿表示:“墨彩情致”系列展览为促进中国内地及澳门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希望澳门的市民及旅客都能把握这个难能可贵的机会,抽空前来欣赏此蕴含丰富文化內涵的“墨彩情致——中國当代水彩画名家作品展”。金沙中国有限公司董事会特别顾问梁宝荣表示,金沙中国在博彩业之外,希望能为澳门本地提供更多元的服务,文化艺术推广是新的推展方向。
弘宝博艺文化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常红致辞
“墨彩情致”系列展览策展人常红女士表示:希望“墨彩情致”系列展能为大陆与澳门地区增加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让澳门民众有更多机会欣赏到各种体裁的顶级美术作品,同时为更多的艺术家搭建起一个平台,把中国优秀的绘画作品通过澳门这扇面向国际的窗口介绍给全世界更多的朋友。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梁宇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梁宇称赞澳门为莲花宝地,近年来澳门的美术家积极参与内地各项展览,队伍不断壮大,精品不断涌现。“水彩画已经成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席本次活动的艺术家与澳门本地的艺术家交流、讨论,让中国水彩画发声、发展。”
澳门美术家协会会长黎鹰致辞
澳门美术协会会长黎鹰表示,澳门水彩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早期主要是受英国创作的影响,后来是俄罗斯艺术也逐渐传入澳门,到上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内地的水彩创作对澳门本地的水彩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希望能夠借由此次展览展示出澳门水彩画的风格特色,也希望能夠借由此次展览的机会向内地的水彩画家请教学习,以便于日后能进一步提高水彩画的创作水平。
中国美术家协会大型活动部副主任杜松儒表示,自己作为前几届墨彩情致的参展艺术家,有机会结识了活动的承办单位,大型活动部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美术,当时有意承办一次水彩画展,之前几届集中在水墨和油画,这次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希望能更深入地推广这项活动,让各个画种百花齐放。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工作部副主任贺绚谈到,水彩先于内地进入澳门,但内地的水彩画家经过四、五代的传承发展,学术和风格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面貌,如今我们倡导文化价值回归,这样的互相了解也是对澳门当地水彩画的促进和推动。
开幕式嘉宾与部分参展艺术家合影
展览开幕当日,中国美协水彩艺委会副主任梁宇和澳门美术家协会会长黎鹰共同主持两岸水彩艺术研讨会。梁宇谈到,这次研讨的主题是“当代水彩的历史与现实”,论坛内容从三个方面展开:当代水彩创作与社会关系、水彩的历史书写与理论建构、水彩的生态观察与价值内核,两岸水彩艺术专家围绕这三个主题进行深入的交流。黎鹰表示,“很多年来澳门的水彩的画家与内地专家交流的机会很少,澳门70年代之前,水彩主要受西方的影响,之后跟广东的交流机会增加,澳门的水彩开始感受到内地水彩的高速发展,已经可以与欧美比肩,因此澳门美协也非常高兴能继续加强这样的交流。”
两岸水彩交流主题研讨会现场
双方专家在会上深入探讨水彩的发展,水彩已经成为中国水墨、油画之外的第三画种,而水彩创作在澳门具有独特的意义,有一种说法是水彩进入中国从澳门登陆,引入广州十三行,后来在上海等地逐步兴盛。80年代广州水彩画研究会成立,和澳门、香港等地的机构就开始联展,近年来珠海等地将这个联展恢复并延续下去。
会上的专家谈到,把中国水彩放在曾经“西学东渐”的背景下来观察,水彩绕不开英国,18世纪中期有大量画家热衷于这个形式,很多内在原因和线索成就了英国水彩,在大航海时代,水彩成为旅行记录,在英国逐渐转向成为有独立审美内涵艺术形式。在透纳和托马斯·戈丁等著名艺术家的努力下,水彩成为一个表现力极强的艺术媒介。而水彩从西方传入中国之后,在广东、上海等地的推广与发展,已经让水彩形成一个民族艺术的价值内核与表现体系,带着特有的精神空间的艺术气息。运用开放的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将中国艺术家擅长的书写性融入到水彩画的创作中。例如广州厚重,江浙轻灵,北方粗犷,湖南多彩。作为水墨与油画之间的调和者,当代水彩已经形成独特的语言。
由此澳门艺术家提出,在当代是否可以提出文化输出的命题?澳门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离开材料分科的属性,而进入一种文化分科,他们提出一种想象,水彩作为一种文化记录。水彩在描绘、记录等技巧和功能上有自己的内容,水彩的出现,让我们重新审视记录我们知识体系的“笔”,软笔的历史厚度可以让“笔”放大,有很多笔性在这块土地上得到更好的开发,让水彩发生质变,也让我们由此对世界发声。
展览将持续展出至8月15日。
贝尔法士特小街 Alley in Belfast 46×61 cm 安滨 _ An Bin
不夜威尼斯Sleepless Venice 56×76 cm 赵云龙 _ ZhaoYunlong
村長Village Chief 54×47 cm 李晓林 _ Li Xiaolin
甘孜的雪山Snow Mountain in Garzê35×45cm 吴长江 _ Wu Changjiang
贡嘎春色Spring Scenery on Mount Gongga 78×110 cm 高志华 _ GaoZhihua
欢歌Happy Song 136×94cm 黎鹰 _ Lai Ieng
捡海Picking up the Sea 26×34 cm 石增琇 _ Shi Zengxiu
卢森堡初雪First Snow in Luxemburg 25×35cm 刘大为 _ Liu Dawei
欧洲马车系列1European Wagon Series (1) 26×35 cm 蒋智南 _ Jiang Zhinan
雪晴1Snow under the Sun (1) 57×74 cm 田海鹏 _ Tian Haip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