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远制 素带壶
肖 飞
文房拍卖金字招牌
“翦淞阁”原本是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挥笔而就颇有现代简约风格的三个字,一直被历代文人、收藏家用作堂号。而今天大家所熟知的“翦淞阁”则是文玩收藏的代名词,其主人黄玄龙先生是一位来自台湾的收藏家,20多年来耗资上亿元倾心于古代文人文房用品,自2006年首次与中国嘉德合作举办“翦淞阁精选文房名品”专场以后,便引领文房市场一路走高,每两年一次的专拍几乎都是拍场的亮点。
“冲淡自然”为翦淞阁本次专场主题,就字义而言,虽不难理解,惟细究其内涵,却颇有深意。这是翦淞阁主人对现今艺术收藏与拍卖市场生态的有感而发,也是多年浸淫于文房收藏研究之深切体悟。因此,这一主题既延续了以往回归文人情怀的追求,更希望就文房艺术与文人美学再作深入细致的探索。
翦淞阁此次精选曾经庞元济庞虚斋收藏,著录于《虚斋名陶录·上册》的“陈鸣远素带壶”,虚斋于沪上收藏古代紫砂器甚早,其对古代紫砂器的研究极具参考价值。此外,还有“瞿子冶铭兰竹图石瓢壶”以及“王东石摹刻李鳝瓜果图砂器”等,均为不可错过的名家之作。
名家源流铸就精品
在过去的几次“翦淞阁”拍卖中,文房一直是最耀眼的部分。记得在2012年的拍卖市场上,“翦淞阁”35件文玩精品拍卖由于竞争激烈,用时将近两个小时,成交率达到100%,而成交总额达到了1.3亿元,其中拍前备受瞩目的王世襄先生旧藏心爱之物“明周制鱼龙海兽紫檀笔筒”以5520万元的天价刷新了木制笔筒拍卖的最高记录。然而在天价的背后,藏家的偏好更值得关注。
关于鱼龙海兽紫檀笔筒的来龙去脉,业界早已奉为美谈,特别是当初王世襄的一段收藏经历更是通过王老的各种著作而广为藏家所知,在2003年中国嘉德王世襄收藏专场上,其成交价就达到了209万元,而9年之后则升值了近30倍,无疑显示出名家珍藏在文房收藏中的巨大效应。
中国的文房清供可谓源远流长,笔、墨、纸、砚更被誉为“文房四宝”。文房用具品类繁多、制作精良,有笔筒、笔架、笔洗、臂搁、水丞、镇尺、墨床、印盒、印泥、印章等。纵览文房收藏史,上至帝王,中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普通百姓,无一不对文房清供有着极大兴趣。这些器件虽小,蕴含的却是千百年来文人骚客对生活的艺术点缀,特别是文人审美的一种精神寄托,使其发展到后来装载的不仅仅是根根湖毫,更成为了一种知识和修养艺术的载体。在翦淞阁专场拍卖中,还有一件清代的天然魁星影石小砚,曾经过王懿荣、徐世章旧藏。此一小砚身世,由石而砚,由晚清翰林学士至民国留洋士绅递藏,见证了大时代的巨变,成为砚主板荡人格之象征,一方石砚能为珍贵无价的文化遗产,也令藏家展开激烈争夺,最终80.5万元的成交价超过估价8倍多。
精湛工艺夺人眼球
文房之所以可贵,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因素,除了流传因素之外,自身因素也非常重要。文房的工艺代表了特定时代的文化参考与象征,也就是要“真、精、稀”。真,首先得是真品,得是那个时代真正好的文房;另外一个就是精,一定要精美,要特殊;再有一个就是稀,存世量要非常少,只有满足了这三个条件,才值得去收藏。在2012年北京诚轩春拍中,一件清乾隆粉彩象生瓷金玉满堂蚌式盘,估价2万至4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80.5万元,就是最好的证明。乾隆皇帝喜好新奇物件,宫廷各作工艺无不追求精、细、奇等特点。粉彩象生瓷金玉满堂蚌式盘制作工艺复杂,集雕塑、阴刻、篦划、彩绘多种工艺于一身,金鱼鳞片、彩斑、菱角纤细茎叶、螺蛳壳上的绿色苔点等细节均绘制精细,栩栩如生,为乾隆朝象生瓷中罕见的精品。
在2012年的翦淞阁专场拍卖会上,一件清黄灵岫雕瓷砚山也是其中的代表,估价50万至80万元,成交价达到了101.2万元。这件作品系以瓷仿灵璧石所制成,施铁褐色釉,其釉色和造型皆仿天然的灵璧石,惟妙惟肖,砚山高绝,兀立峥嵘,石势纵恣,以瓷凝炼砚山的沉静与灵动之气息,异质传神,可谓巧夺天工。
文房自有一方天地
当前,收藏者和投资者对文房器物的关注已经从过去对单体物件的研究,转向对一组器物、特定环境下的器物组合的研究,这样能更好地解读出器物的内涵信息,力图通过一个个场景、环境,尽量解读和还原器物真实的内涵信息。特别是对于仿古不泥古、小器现大观的独特内涵,来寻觅具有投资价值的藏品。
来源:中国商报
综观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拍卖,已经从单纯的海外回流,到挖掘家族收藏上来。从海外家族收藏,到日本藏家、中国香港藏家收藏,现在许多拍卖行已经开始不再“崇洋媚外”了,而是专注于挖掘身边一些藏家的拍品。对于投资者来说,要关注这些投资新动向,并牢记只有“玩”出来的价值才更经得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