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艺术收藏>>最新资讯

专家谈真实的墓葬考古:不主动挖墓是考古行规

2015年06月18日08:22    来源:宁夏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专家谈真实的墓葬考古:不主动挖墓是考古行规

核心提示

近日,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盗墓笔记》播出,首播单集播放量一天内即破亿。原著小说中的人物遁地潜海找古墓,各种情节将“盗墓”这个行当渲染得非常刺激。按照原著说法,“斗”即为古墓。所谓“下斗”,意思就是进入古墓,展开探险。那么真实的“下斗”又是什么样呢?

小说中 主人公上天入地找古墓

真相是 不主动挖墓是考古行规

《盗墓笔记》的原著小说中,主人公遁地潜海,在一座座古墓中寻找无价珍宝,但真实的考古与此截然不同。现实世界中,大部分考古工作对象是古代遗址,比如一段古城墙的墙基、废弃河道淤泥中的一艘木船、散落着无数碎瓷片的砖窑等。

“不主动发掘坟墓”是考古行业一项不成文的行规,一方面“死者为大,心怀敬畏”的传统观念还在影响我们,另一方面以目前技术水平,发掘简单保护很难。中国最后一次官方主动发掘帝陵,是上世纪50年代北京“明十三陵”中的定陵。当时考古部门首要目标是永乐皇帝,但朱棣的长陵规模太大,就转而拿朱翊钧的定陵“练练手”。结果打开墓门,考古人员还没平复恢弘地宫给他们带来的激动,陪葬的大量古字画、丝织品就迅速氧化,眼看着色彩一点点褪去而无能为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如此,南京南唐二陵的壁画也是如此,到现在还在采取措施减缓壁画一点点褪色。”一位考古专家说。

小说中 洛阳铲堪称盗墓神器

真相是 现在考古专家也用它

洛阳铲用于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古代墓葬。据传,洛阳铲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广泛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学工具。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古代没有今天意义上的考古学,而叫金石学,研究暴露在地表上的碑铭文字、青铜器物而已。直到近代,才从西方传来了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学,但刚刚出道时,考古人员经验不足,就只好去请教盗墓贼。

小说中 “粽子”“尸蹩”好可怕

真相是 二氧化碳才是终极杀手

《盗墓笔记》中出现了各种危险生物,如被称为“粽子”的僵尸、以尸体为食的尸蹩、护卫古墓的血尸等,情状可怖却让读者们欲罢不能。

“说白了,墓葬就是古人在地上挖一个坑,把东西放进去,若干年后你把土刨开,把东西取出来。之所以神秘,是因为你和古人相隔时间太久,他的做法你不理解,未知就会产生恐惧,这种心理就给小说家发挥创造了机会。”南京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涛说。

王涛曾参加过南京江宁上坊东吴大墓的发掘,这座迄今发现的最大六朝墓由前后两个墓室组成,一米八的小伙子能在里面奔跑。

王涛告诉记者,挖掘时一点点把封门砖拆下来,由于已经通风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异味。拆完后,就进去慢慢清理,把碎瓷片收集回去慢慢拼接。王涛表示,盗墓是“不走正门”的,从墓室上开一个口人就钻进去,由于墓室内部氧气稀薄,二氧化碳浓度高,所以盗墓贼必须手脚麻利,很多都是捞一把就走。要是待久了,或稍有滞留就会缺氧昏迷。

小说中 墓室一角点根蜡烛防不测

真相是 有考古人员会上“定魂香”

在盗墓小说《鬼吹灯》和《盗墓笔记》中,都有盗墓者入墓穴倒斗,必先在墓室东南角点上一支蜡烛,若蜡烛不灭则可将陪葬品带出,若蜡烛灭则速速退出不可造次的描写。

王涛介绍,在对墓葬进行考古前,考古人员也会进行一些仪式,比如有的人会点上一炷香。“这不是搞迷信,因为考古工作需要心情冷静,手脚麻利,所以往往点香,是为了平复自己的心情,让自己静下来。”

王涛告诉记者,也有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能够直接进入状态。可如果带着毛毛躁躁的情绪下去,很容易磕着、碰着、打翻什么,那就是在添乱。

(责编:鲁婧、董子龙)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