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肠题凑墓葬全景图
墓室构造绘制图
墓室内前室、中室门道
竹笥出土
镶裹于汉袍上的玉璧
日前,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国宝单位,已入选“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考古项目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该墓葬申报国保单位的各项材料并上报国家文物局,最终通过了专家的审核。
定陶灵圣湖墓地有大型汉墓三座,其中两座石室墓中的一座是国内已发现规格最高的“黄肠题凑”墓,何为“黄肠题凑”?墓主身份是如何被确定的?今后又将如何进行保护?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考古专家。
遗址中掘出千年古墓
定陶灵圣湖汉墓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县马集镇大李家村西北约2000米。据传,上世纪50年代此处仍有三座大土堆,当地人称之为“涸堆”(应为封土),农业学大寨时地表以上被平毁。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将其命名为灵圣湖遗址,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 年,菏泽市文物处和县文管所曾联合清理其中一座被盗掘的大型石室墓。
近年来,该墓葬被疯狂盗掘,发现盗洞近30处,盗出部分有带文字的墓砖及被锯凿下来的大方木块,墓葬随时有被彻底破坏的危险。自2010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物
联合组队开始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灵圣湖遗址是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系商周至汉的文化遗址,因历代称此处为灵圣湖,故命名灵圣湖遗址。定陶汉墓是灵圣湖遗址的一部分,灵圣湖遗址是以前的名称,根据国家下发关于第七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相关文件,灵圣湖遗址现已更名为定陶王墓地(王陵)。”定陶县文物局局长王江峰告诉记者。
定陶县灵圣湖西汉墓发掘考古队领队崔圣宽介绍,该墓葬地处黄泛区
封土埋藏较深。而汉代地表又是在现地表下约10.5米,地下水位高,给勘探、发掘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墓葬发掘采取边降水边发掘的方式进行。
该墓葬属于“甲”字形大型木椁墓,封土直径约150米。斜坡状墓道向东。墓坑和墓室均大体呈方形,墓坑边长约28米,墓室边长约23米。墓葬有前、中、后三室,三室左右又分别有侧室。墓室之外有一周木构回廊,回廊之外是一周外藏椁,最外围是一周题凑木墙。墓室顶部封护砖及周边砖墙用砖规格大体一致,墓顶封护用砖多
1.3万余块,绝大多数砖的侧面有文字,分朱书、墨书、刻写三种形式,另外还有刻划符号、戳印等。文字内容绝大部分是人名,有少量“山阳昌邑焬里”等地名以及数字。经初步观察,砖上涉及的人名姓氏可达30余种。这些文字给人们留下诸多待解的谜团,它们为汉代的书法艺术、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
随着发掘工作的进行,发现该墓的诸多遗迹、结构现象都与已发现的“黄肠题凑”墓有特别不同之处。
汉代帝王葬制唯一可证实例
何为“黄肠题凑”?山东省考古所所长郑同修介绍,黄肠题凑是中国古代帝王使用的埋葬制度,是古代等级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皇亲国戚及高官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的特赐才可享用。黄肠题凑一方面用于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护棺木不受损坏。“所谓的‘肠’指所选木材是树干的中心部分,这部分木质紧密,经久耐用,‘黄’则指这些木材砍伐之后均以黄纸封装,以示为皇室专用。‘题凑’是指木头摆放的形式和结构,也就是木头的端头向内排列。合起来解释,“黄肠题凑”是用黄心柏木,按向心方式堆加而成的厚木墙。”郑同修说。
该墓圹为人工夯筑的地上墓室,墓圹四壁采用木板贴护,木椁周围使用了大量积沙,形成积沙槽,木椁的顶部及周边采用青砖进行封护,黄肠木之间采取榫卯结构相互连接。墓室墓门门框上下采用青铜构件予以固定。如此建筑考究的墓葬结构为全国罕见。
定陶汉墓“题凑木”端部略有腐朽,但整体保存较好。墓葬中室为主室,内有被撬开的漆棺一具。外围“题凑”墙、回廊内侧、中室四周垒砌的黄肠木近2.4万根,外围12个侧室室间壁皆为长70厘米黄肠木垒砌,共12006根。经鉴定,黄肠木为柏木,椁顶5层木为楠木及硬木松,棺为梓木。
文献记载最早的黄肠题凑出现在战国时期,据书中记载,天子礼葬时,用柏木堆垒成棺椁形状,外面有便房,也用柏木堆垒成,里面放有大量陪葬品。《汉书·霍光传》: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
崔圣宽告诉记者,该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很可能是“黄肠题凑”葬制发展到最为成熟的阶段并向大型带回廊的砖室墓过渡时期的典型代表。复
的墓葬结构、建筑的考究程度明显高于以往发现的同时期汉代诸侯王墓的规格,这对于推断墓主人身份和定陶王室与西汉王朝的关系具有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汉代“黄肠题凑”葬制葬俗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因为我国现在不允许主动挖掘帝王陵墓,所以定陶汉墓也就成为我国目前研究汉代帝王葬制的唯一实例,其价值难以估量。
意外发现确定墓主
定陶大型汉墓因墓葬规模巨大、结构保存完整而被专家认为属于“亚帝王级”。根据汉代礼制,黄肠题凑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定陶汉墓却空无一物,给墓室主人身份的确定带来很大困难。在考古界有“十墓九盗”的说法,定陶汉
墓显然也未能幸免。墓葬经过多次盗掘。除被撬开的漆棺、部分墓门上残存的铜质铺首残部以及门轴青铜柱套外,未见其他文物。
2012年6月,考古工作人员偶然发现主墓室门前的一块地板有特殊响声。经观察,发现这块木板是独立的,敲击有空洞感。考古人员借助工具将木板揭取出来,看到一器物坑,内储放一件竹笥。该竹笥长49厘米、宽29
米、高20.5厘米。经清理,找到竹笥内盛放丝质长袍一件,保存基本完好,呈酱紫色,上有红色花纹,背部有用十字花丝带系结缝制在衣服上的玉璧一件。玉璧完好无损,属青玉质,主体纹饰为谷纹,外圈为夔龙纹。
据了解,在以往发掘的同类大型
葬中,还未曾见过墓底部专设器物坑的现象,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特别是保存基本完好的丝织品,不仅是山东地区,也是北方地区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汉代服饰。这件丝织品的出土,不仅为汉代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汉代帝王埋葬制度提供了重要依据。
据介绍,定陶地区在西汉时期定陶间续隶属梁国、济阴国(郡)、定陶国。称王者有梁王彭越、刘恢、吕铲、刘揖、
武,济阴王刘不识,第一定陶国王刘嚣、第二定陶国一任定陶王刘康、二任王刘欣、三任王刘景。根据史料记载排查,该墓极有可能是定陶王刘康及其王后的。
因该墓没有其他陪葬品可以证实墓主身份,根据目前青砖上的文字“丁明”“丁子明”等人名,目前只有在西汉的汉哀帝刘欣时期其舅大司马为丁明。加上女性丝质长袍的发现,基本确定墓葬主人是汉哀帝母亲丁太后。丁后去世时是以帝太后的身份埋葬,而其丈夫恭王刘康去世后是以普通诸侯王埋葬,因
丁后墓在规格上大于刘康墓也就并不奇怪。
崔圣宽介绍,丁姬去世后,汉哀帝彰显孝道,以汉代“天子之制”殡葬其母,用“梓宫”,着“珠玉之衣”。《汉书·成帝本纪》中有记载:“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六月庚申,帝太后丁氏崩。上曰闻夫妇一体。诗云:‘穀则异室,死则同穴。’昔季武子成寑,杜氏之殡在西阶下,请合葬而许之……帝太后宜起陵恭皇之圆。遂葬定陶。发陈留、济阴近郡国五万人穿復土。”另外,《汉书·外戚传》记载:“遣大司马骠骑将军明东送葬于定陶,贵震山东。”
空墓牵出皇家历史恩怨
据文献记载,刘康并不是一般的诸侯王。刘康为汉元帝刘奭之子,其母傅昭仪为汉元帝的爱妃,而汉元帝的皇后是王莽的姑母王政君。尽管刘康因多才多艺深得汉元帝偏爱,但最后刘康异母弟刘骜继位,即汉成帝。汉成帝没有儿子,刘康爱妃丁姬所生儿子刘欣便过继给汉成帝。
西汉晚期历史可谓是一部外戚专政史。公元前7年,汉哀帝刘欣即位,以生母丁姬为恭皇后,后改号为帝太后。傅太后被尊为帝太太后。同时,丁姬的兄弟明被封为阳安侯,后来又被封为大司马骠骑将军辅政,丁姬兄弟忠的儿子满被封为平周侯;丁姬的叔父宪和望分别被封为太仆和左将军;其他被封的丁氏外戚人数众多。丁氏在数年之间,可谓是权倾一时。
崔圣宽介绍,也有一种观点称,定陶大墓空无一物,不完全像是盗墓贼所为。封土被破坏的3条大“沟”的规模看上去像有计划、有组织的行为,有一种猜测是可能王莽及后世所为。由于定陶王刘康的母亲傅昭仪在当时的地位非常高,甚至能与当时汉元帝的王皇后相提并论,且在死后也按皇后待遇被葬于汉元帝坟墓旁,这让王皇后的侄子王莽感到耻辱。因而在王莽夺取皇位后,奏贬傅太后号为定陶共王母,贬低丁太后为丁姬。他也确实下令将傅昭仪的墓掘开,以此正名。王莽后上书王政君,又派遣十余万人,平了丁太后的坟,并将丁太后掘坟扬尸。也有可能是丁家人在得知此消息后将其迁居他处。
据《汉书·外戚传》载:王莽派人平掉了丁姬的坟冢后,有数千只燕子从远方衔来土块碎石投到丁姬的坟冢处,积土成丘,以掩埋丁姬尸骨。另据《论衡·死伪篇》说是王莽命人打开丁姬棺椁时,从里面冒出四五丈高的火焰来,将站在四周的数百吏士烧死。这两处记载,虽不足信,但反映了后人对丁姬的同情及对王莽的愤恨与鞭鞑。
如何保护成为工作重点
随着墓葬的挖掘,这座国保级墓葬的保护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异地保护还是原址保护?曾经在众多考古学者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一些考古专家认为,汉墓留在原址保护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整座大墓原样放在原址,所有的木头要脱水,要建造展馆,要开放供人们参观,温度湿度、细菌等问题不便解决。坚持原址保护的专家则认为,黄肠题凑与陵墓合为一体,搬走黄肠题凑,文化遗存的原生态就遭到破坏。实施就地保护有利于保持整个墓葬区的完整性。并且柱洞、积沙槽、墓圹壁、壁上的板痕等都是墓室的整体组成部分,这些遗迹遗存假如异地保护肯定要破坏掉,也就失掉了墓室的完整性。
目前,原址保护已尘埃落定。国家文物局已经明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汉墓整体原址保护方案的编制工作,定陶县政府为定陶汉墓保护主体,定陶县文物局负责定陶汉墓的保护工作。
“整座大墓的保护是个浩大的工程,所有涉及的大小项目都会请全国各地专业文保单位有针对性地设置保护方案。”王江峰称,“对于黄肠题凑来说,在半干半湿的情况下木头很容易受微生物侵蚀而腐烂,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脱水。”前不久,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到达定陶,就定陶汉墓的保护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调研和座谈。主要涉及白蚁情况调查及防治、微生物防治、汉墓题凑墙体的红外热像分析及环境监测数据的采集三个方面。
“下一步的考古工作主要配合保护工作进行。”崔圣宽说,“这个墓葬还有很多秘密等待解开。首先是封土的问题,整个墓葬的规格、结构和其封土的形式、规格有很大关系。这个墓是个地上墓,而地上墓是相对于汉代地表而言。要拨开迷雾,必须继续向下挖到汉代的地表。但是此处地下水太浅,很容易塌方。所以在保护墓葬完整性的前提下,如何搞清楚墓葬封土的形制结构、墓底部木头下面还有没有文物、墓周围有没有陪葬坑等,这些都是待解的难题。”(记者 宁昊然)
(照片均为山东省考古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