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中的活化石—龙宫翁戎螺
在山东青岛,有这样一个博物馆,它以贝壳展示为主题,里面既有号称“海贝之王”长度足有1.3米的大砗磲,也有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小沙贝,还有来自4.5亿年前奥陶纪的鹦鹉螺化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喜欢贝壳的小伙伴们赶快来围观吧!
青岛贝壳博物馆坐落在唐岛湾畔,与海为邻,“吹着海风赏海贝”成为贝壳博物馆的一大亮点。进入展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国内最大的沙滩T台,而两侧则分布着贝壳标本展示区、贝壳观赏区、儿童互动区、科普区、贝类商品展示区及贝类生物科学研究院等六部分。各式贝类标本及化石交相辉映,整个展馆的海洋味十足。
据介绍,青岛贝壳博物馆是集贝壳研究、收藏、科普教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私人贝壳博物馆,面积约2600平方米。展藏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及五大洲60多个国家的5个纲、262科、4260余种贝壳(海螺)标本和130余种贝类化石,馆藏数量及硬件设施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其中,龙宫翁戎螺是青岛贝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海、台湾、钓鱼岛及印度洋和日本等沿海,栖息在80——200米深海,龙宫翁戎螺是“翁戎螺”中体型最大的一种,直径约10——23厘米,青岛贝壳博物馆展出的龙宫翁戎螺直径为22厘米。
“龙宫翁戎螺” 一直被誉为“海洋中的活化石”,生物学家们曾对照5.7亿年前的化石研究发现,龙宫翁戎螺与它的祖先几乎一模一样,历经数亿年未灭绝、不变种,在浩繁的生物世界里,实属罕见。目前,在全球各博物馆和贝类收藏家手中仅存300只左右。(青岛新闻网记者 徐恺 通讯员 耿秉 纪松)
“重量级”贝壳—大砗磲
砗磲分布于热带珊瑚礁海域。青岛贝壳博物馆收藏的砗磲壳最宽处可达1.3米,重约300公斤以上。据悉,大砗磲和大熊猫、金丝猴同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时作为稀有海洋生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家公约》。
有美好寓意的海螺—万宝螺
万宝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热带区域珊瑚礁周围,靠捕食细微海藻及海洋浮游生物为生,一般体长15厘米左右,属大型贝类。
万宝螺颜色金黄,手感光滑温润,由于数量稀少,一直受到收藏爱好者的追捧。
可以“吹”的海螺—法螺
法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的暖水区。大形个体高约35厘米以上,主要以水蛭、海参、海星等为食。由于法螺是唯一能与海星叫板的腹足纲海洋生物,所以对控制海星数量、保护珊瑚礁及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法螺螺旋部呈尖锥状,若磨去壳顶,可吹出响亮的声音,古代的部族和军队常用它作为号角。
堪比唐代武士头盔的海螺—唐冠螺
唐冠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暖水区域,因其形状很像我国唐代武士的头盔,故得名“唐冠螺”。唐冠螺壳大而厚重,形状独特美丽,长和高均可达到30厘米左右。
壳面颜色从灰白到金黄色,呈金属光泽,壳唇内外呈桔黄色盾面,是居家陈设和把玩的珍品,已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二级。
可以用来喝酒的海螺—鹦鹉螺
鹦鹉螺,世界四大名螺之一,鹦鹉螺与乌贼、章鱼、墨鱼等软体动物均属于头足动物纲,仅存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区。由于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得名“鹦鹉螺”。鹦鹉螺已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亦被称为“海洋中的活化石”。在古生物学、现代仿生学和天体物理学方面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Ⅰ级保护动物及《中国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级。
鹦鹉螺的精准构造堪称造物奇迹,人类模仿它的吸排水沉浮原理制造了第一艘潜水艇。在当今,用鹦鹉螺和其原理创造的绘画、雕塑、建筑、工业产品等也是不胜枚举。唐代曾将其制成酒器,取名“鹦鹉杯”。
洋葱螺
外形酷似洋葱,螺顶扁平几乎不在体层中,贝壳薄、易碎、螺塔短。它不能吃草、不繁殖,但可以产卵。洋葱螺对水质要求较高。
蚯蚓螺
蚯蚓螺长得像蚯蚓,贝壳中型,最早的螺层为稍有规则的螺旋,而以后的螺层逐渐松散开来。螺管(螺层)的肩部有沟状构造,或小孔排列。口盖圆锥形或圆形,在其周围有长的棘刺形成,蚯蚓螺通常埋栖于海绵或石灰藻中。
世界上最小的沙贝半纹迪亚螺 ,直径1.5MM左右。
鸡心蛤,爱心像的贝壳,也被称为“心贝”
各式海螺
海螺化石
海螺化石
海螺化石
贝类藏品
青岛贝壳博物馆内景
票价:成人票70元,儿童票35元;开放时间:9:00-18:00;订票电话:0532-80982121。
地址:青岛西海岸新区漓江路680号唐岛湾步行街。游客可乘坐都市观光2线、开发区31路市民广场站下车,隧道6、7、8路上流汇站下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