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我叫啟功,字元白,也作元伯,是滿洲族人,簡稱滿族人,屬正藍旗,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著名國學大師、書畫家、文物鑒定家啟功先生的全名為愛新覺羅·啟功,但他“不願稱自己是愛新覺羅”,而且他在所有的書畫、著作、文章和書信中,從未用過“愛新覺羅”,他曾詼諧地說:“不吃祖宗飯,不當‘八旗子弟’,靠自己的本領謀生。”啟功先生不僅獨立自強,還很風趣幽默。“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先生曾說,“啟功先生的為人,從頭到腳,從言談到舉止,都是充滿風趣的。”
愛新覺羅的后裔
據清室族譜,啟功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世孫,啟功遠祖和親王弘晝是雍正皇帝五子,與乾隆帝弘歷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隻比弘歷晚出生一個時辰。到啟功曾祖溥良那一輩,因為爵位累降,隻封了個奉國將軍的空銜,俸祿微乎其微,連養家糊口都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滿腹經綸的溥良辭去封爵,投身科舉,后以翰林身份出任禮部尚書、察哈爾都統。后來溥良的兒子、啟功的祖父毓隆也中進士、點翰林,出任學官,名噪一時。但啟功早年喪父,一直跟隨曾祖和祖父生活,深受兩位飽學宿儒的浸染,這也是啟功學識淵博的一個重要原因。
啟功10歲時曾祖突然去世,第二年祖父也撒手人寰,家中隻留下孀居的母親、未出嫁的姑姑和年僅11歲的啟功,生活頓顯拮據。后來紫禁城裡的小朝廷給了小啟功一個“三等奉恩將軍”的頭銜,但此時溥儀自己正面臨被馮玉祥驅逐的命運,正所謂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哪有心思顧及其他———啟功連一分錢的“將軍”俸祿也沒見過,更談不上別的什麼“待遇”了。
1980年代以后,在新中國曾經被棄若敝履的“貴族”二字又陡然時興起來,然而啟功卻不願以皇族身份自矜,他認為,“愛新覺羅如果真的能作為一個姓,它的辱也罷,榮也罷,完全要聽政治的擺布,這還有什麼好夸耀的呢?何必還抱著它津津樂道呢?”
沒有學歷的教授
年少的啟功因家境窘困最終高中未能畢業即輟學回家。輟學后,他先后師從賈羲民、吳鏡汀、戴姜福等學習書法丹青和古典文學,為維持生計還做過家庭教師。
1933年,啟功曾祖門生、原北洋政府教育總長傅增湘介紹他去見輔仁大學校長陳垣。據啟功自己透露,此行的目的“當然意在給我找一點謀生的機會。”陳先生對傅增湘推介的這位后生評價頗高:“寫、作俱佳。”隨即安排他到輔仁大學附中教授國文,但不到兩年,有人以學歷不夠為由將其解聘。1935年,陳垣又安排啟功到輔仁大學美術系當助教,恰巧以前辭退他的那個人分管美術系,不久啟功再次被解聘。
但陳垣認准了啟功是個可就之才,1938年暑假開學后,他聘請啟功擔任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教授大一國文。當時啟功比學生大不了幾歲,又很幽默、平易近人,與同學們相處甚洽,總有一批年輕人圍繞在他左右。此后,啟功再也沒有離開過講台和他的學生們,他先后開過中國文學、中國美術和唐宋詩詞、歷代文選等課程,由一名普通的講師成長為副教授、教授,成為中國教育史上為數不多的沒有學歷的大學教授之一。
對於陳垣的知遇之恩,啟功一生都銘記於心,他曾多次對友人談起這段往事:“當時師生之誼,有逾父子。”1990年代初,陳垣先生逝去二十年后,啟功通過書畫義賣的方式籌集了一筆資金,用陳垣師書齋的名字設立了“勵耘獎學助學基金”,以緬懷先師,獎掖后學,啟功這一義舉在當時引起了廣泛影響。
幽默的“老頑童”
“燕園三老”之一的張中行曾與啟功、金克木合著《說八股》一書,他在《〈說八股〉補微》中提到:“啟功先生的為人,從頭到腳,從言談到舉止,都是充滿風趣的。”
啟功先生與一位朋友到無錫游覽,朋友用高價買了條絲綢內褲,並對先生說:“雖然很貴,但穿著真舒服,真輕便,穿上就跟沒穿一樣。”先生應聲說:“我不花錢也能得到這樣的效果。”
還有一則故事流傳甚廣,說啟功因身體欠安在家養病,但探視者往來不絕,先生不勝其煩,便在門上寫了一張紙條:“大熊貓病了,謝絕參觀!”其實這張紙條根本不是啟功所寫,他曾對友人辟謠說:“我還有自知之明,哪敢自稱國寶呢?其實,我寫的是這麼四句話:啟功冬眠、謝絕參觀、敲門推戶、罰一元錢。”
1970年代末,啟功身體欠佳,加上相濡以沫幾十年的妻子去世,精神和生活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但他幽默開朗的性格卻絲毫也沒有改變。他在醫院治療骨質增生時,醫生給他帶上一個塑膠脖套以防意外,他還為此填詞一首:“痼疾多年除不掉,靈丹妙藥全無效,可恨老年成病號,不是泡,誰拿性命開玩笑!牽引頸椎新上吊,又加硬領脖間套,是否病魔還會鬧?天知道,今朝且唱《漁家傲》。”
“泡病號”在老北京土話中意為無病裝病,啟功先生拿自己的病痛作笑料自嘲一番,令人笑中有淚。后來他還意猶未盡,又用他一貫的幽默筆調為自己撰寫了一篇自傳式的《墓志銘》,令人捧腹:“中學生,副教授。博不精,專不透。名雖揚,實不夠。高不成,低不就。癱趨左,派曾右。面微圓,皮欠厚。妻已亡,並無后。喪猶新,病照舊。六十六,非不壽。八寶山,漸相湊。計平生,謚曰‘陋’。身與名,一齊臭。”
2005年,啟功以93歲高齡仙逝,這篇有趣的墓志銘便被鐫刻在墓前,永遠陪伴在先生身邊了。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報社招聘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鏡像:日本 教育網 科技網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65368339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証1012006001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証B2-20100025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証(廣媒)字第172號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証 京網文[2014]2108-308號 | 互聯網出版許可証(京)字039號 |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2000008號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6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