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匡時秋拍最后一個專場收官,國內秋拍年度大戲漸入尾聲,總能為拍賣市場帶來“驚喜”的當代藝術板塊依然沒有讓人失望,屢有千萬元級拍品誕生。巧合的是,美國藝術新聞網也將關注點放到了中國的當代藝術上,其剛剛發布的一份798藝術區發展專題報告顯示,自2003年起,約80%的中國重量級當代藝術拍品由798起步——或者在這裡創作完成,或者在這裡展覽成名,或者被這裡收入囊中。
最為轟動的一次入藏當屬上月初在香港蘇富比拍出的曾梵志《最后的晚餐》,這件以1.8044億港元成交的作品榮膺亞洲最貴當代藝術品稱號。而這件拍品最初的收藏者以及出手者,正是798尤倫斯藝術中心創始人“老尤”蓋伊·尤倫斯。據了解,“老尤”在收藏曾梵志作品的同期,還購進被稱為“當代藝術F4”的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等人多幅作品。在同樣位於798的蜂巢當代藝術中心館長夏季風看來,收藏本身就是對藝術最好的扶持、推廣,“說他們的作品從這裡起步名副其實,完成了由‘無名’到‘知名’的躍升。”
幾乎每天都在與藝術家打交道的798藝術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張國華,也有一份自己的“賬本”:單論當代藝術板塊,國內頂級拍品幾乎全部出自798,至少在95%以上。他解釋說,園區目前共有265家畫廊,約100家屬於活躍型,“把它們簽約的藝術家,以及經常為之辦展的名單羅列出來,就差不多是國內當代藝術群體拔尖兒的全部。”798內經營者也對這一研判表示了認同。上月初,方力鈞回798辦的年度個展,幾乎聚齊了當代藝術圈所有“大佬”﹔被封為拍場“標王”的張曉剛辦個展首選地依然是798﹔而著名雕塑家隋建國幾乎每周都會到798轉轉,“感覺如果間隔一段時間不過去瞧瞧,就會有與當代藝術脫節的危險。”
由這裡成名的藝術家依然不舍遠去,那些處於成長期的年輕藝術家顯然更看重這裡的“人氣”。簽約798“北京公社”的80后女藝術家馬秋莎便是其中一位。“看到展廳裡來來往往的人們,你會覺得周身都被一股對藝術的熱情所包圍。”據張國華介紹,今年10月2日當天入園參觀量接近9萬人次,創下單日最高紀錄。為了顯示這裡的“爆棚”,他列出一道簡單的數學題:故宮總建筑面積72萬平方米,接待量超過10萬人次就被形容“水泄不通”﹔798核心區不到30萬平方米,誰更擠?據他透露,今年入園參觀量將首次達到400萬人次。
藝術批評家朱其認為,盡管這些年陸續崛起北京宋庄、上海莫干山路50號、廣州PARK19等知名藝術園區,798依然是中國當代藝術的風向標,其一大“吸附力”源自它獨有的包豪斯建筑風格。“與低矮、擁擠的畫室不同,這裡高挑開敞的空間顯然更適合為藝術而思考。”旅居海外多年的藝術家曹勇正是相中這一點,才在今年上半年到798筑起自己的“藝術世界”。
對於外界總有人質疑798商業氛圍越來越濃,張國華回應稱:“就像一個人不能總停留在孩童年代一樣,藝術區也得經歷不同的成長階段,前些年更多扮演的是展覽展示中心的角色,今后,它必然會進入產業化發展階段。”他透露,園區內每天都有成交量,但都屬私下交易,今后,798將建起獨立的交易中心,“不一定像春、秋拍那樣動輒上億元的大型拍賣,主要是讓老百姓參與進來實施常態化買賣。”(陳濤)
(原標題:逾八成當代藝術扛鼎拍品798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