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馬未都:瓷器界的相聲人

2013年12月04日08:25    來源:京華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馬未都:瓷器界的相聲人

京華時報記者歐陽曉菲攝

  京華時報記者歐陽曉菲攝

  9月27日,久未在媒體露面的馬未都在觀復博物館舉行新書《瓷之紋》發布會。與新書發布同期舉行的還有“瓷之紋——中國古代紋樣瓷器展”,首次從紋樣的梳理上解讀瓷器發展史。在接受《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周刊》採訪,談到民間收藏時,馬未都建議要量力而行:“一是眼力,二是財力,有多少米熬多少粥,不能借錢買瓷器,也不能賭氣做這個事情。”

  京華時報記者顧博藏品圖片由觀復博物館提供

  >>關於新書

  揭青花一甲子無人物紋秘史

  “在中國所有的青花瓷器上,以及別的瓷器上,為什麼一個甲子的時間沒有一個人物。為什麼突然這個題材長時間沒了?”拋出這個疑問后,馬未都的新書《瓷之紋》也就應運而生。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馬未都就開始收藏中國古代藝術品,而讓他名聲大噪並以“瓷器專家”讓老百姓熟識來源於央視《百家講壇》欄目,根據講壇內容出版的《馬未都說收藏》系列叢書讓馬未都立刻躋身知名作家行列。2008年,馬未都以745萬元的版稅收入,登上“2008第三屆中國作家富豪榜”第5位,從一位瓷器專家成功轉身為知名作家。由此形成的效應是,一頭短花白頭發、喜歡中式打扮的馬未都一出現在公眾場合,就有大量粉絲追隨。

  此次發布的《瓷之紋》是馬未都瓷器系列研究叢書的第二部,該書從瓷器的紋飾出發,詳解瓷器的演變歷史。寫這本書的過程中,馬未都也有自己的新發現,“在梳理瓷器紋樣時,我有一個有趣的發現,元青花在明朝竟然有一個甲子的時間沒有人物紋樣出現,這是很奇怪的事。在寫《瓷之紋》時,我找到了原因,這是所有中國瓷器書中都沒有提到的事情。”馬未都說。

  元青花在全世界都屬於比較熱的收藏品類。從紋樣上分,故事、人物紋樣是最有價值的,比如《月下追韓信》、《三顧茅廬》等。馬未都此次解開的謎團是在洪武元年到永樂期間,為什麼沒有人物紋樣出現。根據馬未都的考証,在元朝末期由於戰亂,紋樣多是謀略題材,比如《鬼谷子下山》等,朱元璋打下江山后,在洪武二年下過政令,不許民間演戲,說錯一句台詞就要割嘴唇、割舌頭。反映在瓷器上,很多人為了避嫌,干脆不畫人了。這個期間前后間隔57年,直到宣德后,才有人物紋樣出現,基本都是仕女和小孩。

  這本書寫完后,馬未都還將進行該系列第三部《瓷之形》的創作。當三部都寫完,馬未都將不再寫瓷器類,因為他覺得瓷器都寫完了。

  >>關於創新

  創新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寫書對於馬未都來說,是除了瓷器外重要的愛好。寫書時的新發現讓馬未都很開心,也由此加深了對紋樣重要性的理解,“龍紋、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等都有一定存在的背景和政治原因,這本書也是對我自己的總結,我想也應該順便做個展覽將成果展示出來。”馬未都說。

  本次展覽配合新書發布,以中國古代瓷器千姿百態的美麗紋飾為主題,展品為漢代至明清各時代的近200件瓷器,按紋飾劃分為龍紋、植物紋、動物紋、人物紋、山水紋等,清晰展現古代陶瓷在圖案紋飾上的追求軌跡與非凡成就。很多重器是首次展出,其中,北齊綠釉貼塑人物聯珠紋蓋罐距今1500年,以聯珠紋間以人物紋,充滿異域風情,是當時社會與西亞文化交流的產業,極具歷史價值。

  持續至明年4月的展覽按照宋元明清的排列順序,通過紋樣的演變傳遞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特征,“從紋樣上講,康熙時期帛飾的龍張牙舞爪,甚至有些恐怖,而乾隆時期的則是歡樂祥和,歌舞升平。這與當時的歷史環境密切相關。”馬未都說。

  當下,在創新的創作大潮中瓷器紋樣也難免隨波逐流,不斷出新的紋樣。馬未都認為,所謂創新不過都是延續過去的創作,只是有些變化,目前中國沒有能力創造出全新的紋樣,“現在很多設計都沒有脫離古代人的架構,沒有什麼新鮮的。我們要先挖掘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沉澱,挖掘后再有限度地創造。”

  馬未都認為,創新不是打造出來的,它需要很多天時地利人和,歷史上所有的超越要到了條件成熟時,才能夠超越,“如果我們非要定下目標,設計一個圖案超越歷史上所有圖案,那肯定成功不了,但在過程中,可能某一種因素的成熟導致超越,但絕對不是主觀規律造成的。”馬未都說。

  >>關於民辦博物館

  希望享受公立待遇

  近年來,民辦博物館的生存狀態一直是業界焦點話題,很多民辦博物館的支持者呼吁政府輸血或以其它方式進行扶持。馬未都認為,輸血、政策扶持都不是長久之計,“我不希望政策扶持,因為政策扶持都長不了,我希望法規的扶持。”

  文物局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民辦博物館有在博物館界兩分天下之勢。觀復是國內最早的民辦博物館,至今已經17年,它經歷了民辦博物館的風起雲涌,也見証了日漸式微。從最初的興趣到17年后的責任,馬未都背著這個巨大的包袱艱難前進。

  在博物館經營中,馬未都發現了一條金科玉律:“要擴大博物館的無形資產,比如我的知名度,知名度有了就可以生存。我們在北京很偏僻的地方,每天都有全國各地的人買票進來。國家博物館都是免費的,我們的票50元一張,為什麼一定要到這裡來,就是要做得好。”

  多年上電視節目和出書讓馬未都的知名度大幅提高,很多人到觀復博物館就是為了看馬未都一眼,但是馬未都覺得這還遠遠不夠讓觀復成為一個更好的博物館。馬未都最希望得到的是和公立博物館一樣的待遇,比如藏品的進出關便捷性,以及藏品的關稅問題,“如果國家支持民辦博物館,那民辦博物館一定做得好。我希望的是民辦博物館和公立博物館享有一樣的權利,比如出國辦展覽是不是可以一樣,他們在國外買個展品,可以直接拿回來,我拿回來就要征稅,因為沒有法規可以讓我們一樣。”

  >>關於民間收藏

  千萬不要用賭博心態

  “沒有任何一個領域可以告訴別人,這個領域來晚了。機會永遠有,只是每個時代的機會不同。”馬未都說。

  馬未都讓公眾熟知是從央視的《百家講壇》開始,這個更為讓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收藏講座讓更多人喜歡上了收藏。近年來中國掀起了收藏熱,藏品價格也一路走高,很多人不知道究竟是不是該進入市場。馬未都認為,介入收藏晚有晚的好處,這樣可以后發制人,先看清楚別人的問題,“我收藏早,有人認為早收藏是好事,但是與我同時代的很多人都大浪淘沙地離開了,時間隻能鍛煉我們讓自己更接近逐漸變化的時代。”

  對於現在的百姓收藏,馬未都建議一定要量力而行,“一是眼力,有沒有能力去判斷,沒能力就多讀書,多去博物館參觀﹔二是財力,有多少米熬多少粥,不能借錢買瓷器,也不能賭氣做這個事情,這是對老百姓的忠告。千萬不要用賭博的心態進入這個領域。”

  撿漏永遠是老百姓最喜歡的神話,在馬未都的收藏記憶中,確實有人買了幾塊錢的東西,結果賺了很多錢的,但他警告老百姓,這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人人都崇拜神話,但是收藏本身是陶冶性情,和買彩票不一樣,不能以買彩票的心情買文化產品,這一定是有問題的。”馬未都說。

  ■記者手記

  瓷器界的“相聲人”

  每次在電視上見到馬未都,都是親民學者范兒,私下的馬未都卻有深厚的“相聲”底蘊。採訪時還未入冬,天氣不冷不熱,穿著唐裝的馬未都獨自坐在一張圈椅上,旁邊放著他的新書,面前是二十幾位記者。在閃光燈以及記者們的目光注視下,馬老師開始了他所擅長的調侃:“你們這是要考問我呀?”在展覽現場,馬未都又接受了一群慕名而來的觀眾的考問,明星效應全力發電。

(責編:董子龍、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