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最新資訊

2013年秋拍:佛像市場將逢第二春嗎?

2013年12月02日08:17    來源:收藏·拍賣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2013年秋拍:佛像市場將逢第二春嗎

  今年春拍時,各大拍賣行的佛像拍品表現突出,尤其是北京翰海佛像專場取得了100%的成交率。而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中,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更是刷新中國單體佛像造像成交紀錄,被內地藏家鄭華星以2.36億港元的天價競得。天價效應又一次成功將人們的視線吸引到佛像藝術品上來。  其實早在2006年10月,也是在香港蘇富比,也是一尊明永樂鑄銅鎏金釋迦牟尼坐像,憑借1.166億港元的成交價也曾轟動一時。事隔7年后,另一位內地藏家打破了這個記錄,不得不說,歷史是如此驚人得相似。就因為相似,所以在歡欣鼓舞的同時,也有人開始擔心,接下來會像2006年的經歷一樣,在佛像市場出現一個高峰,由於虛火過旺而停滯。那麼中國的佛像市場已經發展到了什麼程度?這次的佛像市場是否會迎來另一個高潮?

  中國藏家縱橫海外拍場

  其實,算起來中國藏家的佛像收藏史並不長。以前國外藏家比較關注佛像板塊,美國佳士得、蘇富比從20世紀60、70年代就開始做佛教藝術品的專拍,並把藏傳佛教藝術品放在印度和喜馬拉雅板塊,把中原佛教藝術品放在瓷器雜項板塊。當時收藏佛教藝術品的藏家以外國人為主,拍場難覓華人藏家蹤影。直到20世紀80年代,格局發生變化,除了日本人的加入外,新加坡和台灣藏家從此時也開始收藏佛像。

  中國大陸藏家收藏佛像藝術品肇始於20世紀90年代,1994年,北京翰海就上拍兩三件佛像。2003年左右,大陸出現一批藏家開始收藏佛像,到2004年,翰海拍賣開始做佛像專場,自此以后,國內佛像市場開始活躍起來。並且海外佛像開始回流,中國人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海外拍場,並形成一股潮流,延續至今。

  目前,佛像海外回流的途徑主要是拍賣,比如德國納高、瑞士的科勒、法國佳士得、蘇富比、倫敦蘇富比。除此之外,還有美國紐約每年3月的亞洲藝術周,佛教藝術品的銷售十分火熱。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兩次佛教拍賣的最高成交紀錄都是香港蘇富比創造的,但是香港的佛像市場並不理想。以香港蘇富比為例,從2000年至今,上拍的佛教造像總數隻有100余件,除了2006年、2007年上拍比較多以外,其他年份上拍數量非常少,有時隻有一兩件,成交率也並不高。北京翰海拍賣佛像法器部主管一西平措分析道:“對於香港地區的拍賣行來說,佛教藝術不是主力,這方面的資源缺乏,就算征集到作品,也因為不熟悉而沒有辦法用專業的表述向客戶介紹作品,加之他們對價格也不太了解,不知道估價多少,所以上拍量越來越少。2006年的時候比較特殊,當時Stephen Markbreiter提供給香港蘇富比一批永樂、宣德時期的佛像,流傳有序,全部經市場驗証過的,有基本的價格參照,所以他們當時拍得很多。”

  高古佛將成新熱點

  雖然金銅佛像因為兩次的天價成交而揚眉吐氣了一把,但事實上,近年來金銅佛像的整體價格走低,即使每年都在漲,速度也比較慢。經營佛像的古董商們對此滿腹委屈,因為瓷器等觀賞實用器尚可動輒上億,皇帝曾經用來禮拜的佛像卻價格平平,超過千萬的都不多。一方面是因為贗品的出現,另一方面,2006、2007年以前,大部分人對佛教藝術品沒有認識,經過幾年的推廣,大家慢慢認識到佛教藝術品內在的價值,所以這個市場開始理性、穩步發展。隨著各大拍賣行,比如翰海、匡時、保利做佛像藝術品專場,整體的市場需求和上拍量在擴大,價格也有了很大增長潛力。值得欣慰的是,佛像市場具還沒有被基金荼毒。一西平措分析道:“第一,佛像市場份額比較小﹔第二,這個市場不容易控制,幾個權威的收藏家沒有達成共識,最主要的是我們沒有接受基金,因為基金要求的回報率過高,其進入當代油畫、近現代書畫后都是把市場炒高了以后,他們賺了錢,然后把災難留給受眾。作為佛教從業者,我們不希望看到這個結果。”

  一些古董商認為佛像市場的價格將在2015年到達頂峰。一西平措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認為,現在在國內,佛像市場應該是第二階段的起步階段,佛教藝術品的長遠發展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如果每個階段分ABC三個階段的話,那一共是12個段,一直可以持續到15年——20年以后,市場會一直上升。目前市場只是第二階段的A階段,第一階段的盲目投資,在佛教藝術品方面的素養稍微弱一些,第二階段,藏家藝術審美和自身的素養都提高了,自然而然就會去規劃收藏。

  中國的佛像收藏處於起步階段,不僅人數少,也不如國外收藏家成熟。不同於書畫等品類的藏家群體龐大,目前收藏古代佛像的藏家人數比較少。據一西平措了解:“目前,國內有實力、以收藏為最終目的系統性藏家應該不超過9位,而擁有超過100件精品的藏家隻有5位左右。”而國外藏家多從藝術欣賞角度出發,審美水平比較高,主要收藏密宗或者藏系佛像,因為藏佛表情豐富,動感十足,藝術性強,尤其是忿怒相,臉部表情、眼睛、牙齒、舌頭的鑄造都非常難。而且,盡管外國藏家也會出售藏品,但是當明確自己要什麼的時候,他們會高價沖擊市場。比如2012年12月,在巴黎佳士得,埃森肯納茨以超過估價45倍的7000多萬元競得一件13世紀木雕觀音像。在他看來,中國瓷器、字畫都已高達數億元,而代表華人文化藝術與核心精神的佛教精品卻低迷未振,這是極反常的現象。

  與之相反,中國藏家容易跟風,喜歡收藏富麗堂皇的鎏金佛,尤其是宮廷佛像,看起來富貴華麗,可以彰顯自己的地位、實力。尤其是在2006年的時候,藏家追永樂、宣德佛像。永樂和宣德這一類的宮廷造像雖然有代表性,但是不是佛教藝術史上最好的。而且他們收藏是為了在升值之后轉手出售。因此一西平措認為市場需要抑制永宣佛像的過高過熱,即將到來的翰海秋拍也會加大對高古佛的學術推廣。

  其實,隨著認知的加深,內地藏家不再隻鐘情明清佛像,因為傳世量太大,而且過於求精致華麗,在韻味上有所缺失,古意不濃,沒有佛應該有的慈祥和韻味,其中有一批藏家不喜密宗的霸氣,也不愛宮廷的華麗,獨鐘情於文雅和神韻。因此他們會慢慢收入以神韻取勝的高古佛像,以替換掉手中的明清佛像。但是有古董商們擔憂,因為高古佛像比較罕見,傳世量有限,價錢較高,行家雖然手持高古佛像,但一般不會出手,因為需要樣板作為參照來構建自己的認識體系。而且國家對高古文物有一定的限制,沒有辦法普及。

(責編:張卉、赫英海)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