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1月5日早上8點30分,萬達集團於紐約佳士得以2816.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72億元)的成交價購得畢加索代表作之一《兩個小孩》,成為全場最貴拍品。據稱,這件作品的估價是900萬至1200萬美元。
“畢加索”,這三個字,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常常與天價挂鉤。這位多產多情多金的風流才子,雖然擁有著巨大數量的作品,但這絲毫不降低其身價,少量面世的作品可以很輕易地撩撥人們擁有它的無窮欲望,其作品在拍賣市場極其突出的表現就是明証,一度,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賣價的畫作裡面,畢加索的作品就佔據4幅。
然而,為什麼是畢加索能有如此多的“天價”作品?在藝術品市場上,藝術家的藝術品價格有幾個重要的因素:其作品均價,消費量多少,社會認可度大小,社會資本積累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會認可度的大小。而名家名作之所以能和高價位聯系在一起,正是因為其社會認可度高。此外,藝術消費形式中一種重要的消費形式——炫耀性藝術消費,就更是因為其現實的經濟意義和社會象征意義而和藝術品的社會認可度、社會消費量密不可分。
畢加索成名甚早,且作品比較早就開始市場化運作。康維勒是畢加索早期市場的重要推手,他的20位銀行家朋友都喜歡藝術,便籌了10萬法郎做資金團,並約定10年后清盤。1905年,他們買了一批畢加索等人的作品,1914年通過德魯奧拍賣公司全部賣掉,淨收益率達580%。這種投資力量促動了畢加索作品的市場價格,它的收益引起法國和歐洲市場的震動,造成了大量收藏家、投資人關心西方當代藝術,也使畢加索后來發展成西方現代藝術的價格標杆,這個推動了畢加索作品均價的提高。
均價高,社會認可度高,不斷地推動畢加索的作品走向天價,同時,其作品回報率確實可觀。據梅摩指數共同出版人梅建平在《畢加索名作收益率超標普500》一文中說,2004年以1.04億美元賣掉的《拿著煙斗的男孩》,藏家1950年購買時花了3萬美元,年收益率是16.3%,超過梅摩指數同期的收益回報13%,也超過標普500的投資回報12%。而2010年以1.06億美元拍出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藏家1951年購買時僅花1.98萬美元,60年的價格暴增,充分証明了畢加索的市場號召力和影響力。
畢加索的作品誠然擁有很大的升值潛力與空間,然而,美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的“博傻理論”裡如是分析:“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件藝術品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會有更大的笨蛋花更高的價格從你手中買走它。而投資成功的關鍵就在於能否准確判斷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現。隻要你不是最大的笨蛋,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意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從你手中買走這件藝術品的話,那麼,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了。”
除了要注意是否會成為“最后的笨蛋”的問題之外,有別於股票、有價証券、房產等其他投資方式,藝術品投資的變現需要更長的時間與適當的時機。如果完全以投資為目的,還是需要慎重考慮。此外,國際藝術品贗品的鑒別問題等等,都是在收藏與投資中應當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