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藝術收藏>>書畫研究院>>藏品展示>>L>>黎明中

淺談中國書法的磁場效應

2013年11月13日11:06    來源:人民網-藝術收藏頻道    手機看新聞

長期以來有個問題常常縈繞於腦際,這就是藝術的磁場效應。在中外歷史的藝術天空中,那些巨星們的經典之作,為什麼能將人們的眼光都搶了過去,能將人們的注意力都吸引過去?說到底,就因為其藝術水准和魅力具有超強值的時代性、世界性的磁場效應。所以,這次論壇將主題定為“中國書畫的當代性和世界性”,是有戰略眼光的。

存在決定意識。中國書畫與其它藝術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都有它特定的歷史印記、時代特征,都有它作為全世界藝術組成部分的世界性標示和意義。特別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中國在國際上重要地位的確立及影響的日益擴大,中國與眾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增多,這種當代性、世界性已日漸明顯。然而,真正放在“世界性”藝術這個大背景下,我們就不能不承認今天還差距不小。站在王羲之、范寬以及達·芬奇、凡高、畢加索等大家面前,即使是當今最有名的中國書畫家恐怕也不敢妄自尊大。尤其是中國書法(我是習書者,故著重從書法角度講),它雖然為中華民族所獨有,然而從“世界性”藝術角度來審視,即便是今天那些喜歡“夜郎自大”的書法家也會顯得弱不禁風。

差距在哪裡?差就差在書法藝術的磁場效應。怎樣使中國書法產生具有當代性、世界性的磁場效應,這是值得認真思索和探討的課題。

作為有著數千年優良傳統文化積澱的國粹藝術——中國書法,本應具備這種效應。由於長期農耕文化、封建制度、保守意識、不良體制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這種效應除了在有華人及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延續的國家和地區得到部分釋放之外,其余則儼然像封閉核泄漏一樣封閉在本土之內。今天國門大開,按理這種效應應毫無疑問地釋放開來,影響出去。然而這種釋放和影響仍然顯得軟弱無力,微不足道。前不久我看到兩則報道:一是某市一位領導的一幅字被某國一位政要收藏了,二是有位書法家隨團到某國訪問忙不停為外國友人寫字。書法作品流傳國外,固然是好,無可厚非。可我拜讀之后,卻甚感遺憾,不敢恭維。我就想,外國人多數不識漢字更不懂書法,附庸風雅者亦不在少數,千萬不要去忽悠人家,一旦將來他們熟知漢字藝術了,那不要恥笑我們嗎!更有甚者,現今有些人以名家甚至大師自稱,說得不好聽真有點像“流竄犯”一樣竄往各地包括境外,不惜現丑,忽悠眾人,騙吃騙喝騙錢。還有,現在的書法展覽、書法集子,不講標准,不分好歹,有錢有關系就上,大有泛濫成災之勢。這叫繁榮嗎?不!這是一種“泡沫”。對這種現象應該大聲說“不!”

中國書法,是深含豐富厚重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的高尚藝術,是負載傳承發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使命的嚴肅學問,是向全世界展示交流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當然也有人把書寫漢字作為業余賦閑的一種方式,那就另當別論了)。對於這樣一種神聖的藝術,我們當然不必像古人那樣作書前沐手更衣,焚香膜拜。但作為一個治學嚴謹的書法家,能待之以輕視輕率嗎?能與之玩世不恭嗎?能任筆涂鴉嗎?不能。因為這樣做實質上是對中華民族文化知識的輕視,是對書法文化內涵的背離。問題的症結就在於此。所以我以為,要使中國書法藝術產生具有當代性和世界性的磁場效應,應著力在解決好理論認識和文化根基兩個方面下功夫。

在理論認識層面上,主要是處理好兩個關系:

一是傳統性與當代性的關系——傳統性是當代性的基礎,當代性是傳統性的繼承和發揚。中國書法必須以傳統為基礎,在融匯傳統的基礎上溫故知新、化古出新。中國書法是幾千年來無數書家用心血、汗水、精神、情感熔冶傳承的瑰寶,形成了一條必須遵循的基本規律。排斥傳統,拋棄基礎,違背規律,割斷歷史文化鏈條,那就不是中國書法,所謂“當代性”也隻能是飄渺的空中樓閣。歷史擺脫在那裡,蔡(邕)、張(芝)、劉(德昇)相對於李斯有變化創新,鐘繇、二王相對於蔡、張、劉、衛(夫人)有變化創新,蔡、蘇、米、黃相對於虞、歐、顏、柳都有變化創新,要是沒有變化創新,那歷史上的書法就會是一種字體字形到底,可事實並非如此。應該說,每朝每代都在不斷變化創新,隻不過鑒於漢字的特性,其變化創新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而已。不承認這個事實,就不是一個歷史唯物主義者。有人說,當今是開放創新的時代,中國書法也要當隨時代變革創新。話是沒有錯,但是要看怎麼創新,開放把門打開帶來了“蒼蠅”,你能把中國書法創新成“蒼蠅”?就象改革開放改變人一樣,隻能改變人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行為習慣,而不能把人的形體改變成猴子甚至魔鬼。中國書法當代性創新,我認為隻能在內容的開掘上多下功夫,在總結前人經驗教訓及尋求規律上多下功夫,在勤學苦練、多思多悟、點滴積累、循序前進上多下功夫。任何捷徑、浮躁、作秀,都會把人引入歧途。

二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世界性寓於民族性之中,民族性越強世界性越強。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使最具中華民族性特色的書法藝術,也能像米羅、達·芬奇、凡高他們所具民族特色的作品那樣走向世界、影響世界。這當然不是一件易事。過去,在封建封閉的社會不可能做到,在積貧積弱的時代不可能做到。當年玄奘師傅去西邊取經也不知道帶些書法作品去送給外國人,鄭和下西洋也沒有想到這點。尤其是當時許多外國人除了知道景德鎮瓷器外幾乎對中國一無所知,列強者甚至鄙視、欺侮中國,加上老外們也確實不懂得中國書法珍品的世界性價值。這就使得這個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不能光耀世界。今天不同了,條件全變了。我們應該抓住時機尤其是要抓住世界各地正在興起學習漢語熱潮、興辦孔子學院的有利時機,將這一同樣具有線條布局美、節奏韻律美的民族藝術宣傳出去、推廣開來,下更大功夫將這一民族瑰寶打磨得更加光輝燦爛、更加色彩紛呈。從大概念上講,凡中國書法都具有民族性,但隻有真正為世人所公認的亮品、精品、上乘之品,才能真正代表中華民族文化,彰顯中華民族精神,體現中華民族氣概,才能產生強大磁力,吸引各色目光,為世人所接受,釋放出具有世界性意義的震撼力。而生產這類作品的先決條件就是文化。

在文化根基這個層面上,主要是處理好讀書與書法的關系。

“書”與“法”是種辯証的組合,隻有多讀書,多積累知識,打牢文化知識的根基,才能更好地尋求方法、把握法度,並在尋求方法把握法度中增強對讀書、對學習掌握文化知識重要作用的理解和認知。所以,書法書法必須先“書”后“法”。這是我在今年8月2日人民日報美術版發表的文章中在邵劍武主編啟發下提出的一個觀點。其實古之先賢早有定論。不讀書、不學知識、沒有文化可以搞書法創作,成為書法家,這是天方夜譚。中國書法本身就是文化知識的象征。從石鼓文、碣石頌到淳化閣帖、三希堂法帖,已經面世的近300種歷史遺存的碑碣法帖就是一座巨大的文化知識寶庫﹔從古至今,可以說沒有哪位大書法家不是飽學之士、不是學品人品書品兼優的大學問家!對書家來說,讀書至少有兩個功效:一是可以豐富書法的文化內涵、優化書品,二是可以增進自身的學養、提升人品。人品書品兼優,何愁中國書法的當代性、世界性!

我以為,文化知識就是中國書法藝術的根基,就是中國書法磁場的內核。要說中國書法存在問題,最主要的就是這個根基還打得不牢﹔要說中國書法的磁場效應不強,最根本的就是磁場內核的磁性太差,磁力不足。隻要舉目四望,就可以發現:當下有幾人能像趙孟頫那樣一生苦讀詩書,能像智永那樣三十年不下寺樓,能像董其昌那樣身居高位還熟讀經史,能像日本空海和尚那樣十五歲即熟讀《論語》。有些人對“功夫在字外”的道理也知道,可就是經不起世俗金錢的誘惑,陷入了潛心鑽營、唯名是求、唯利是圖的泥沼。人們不妨再瞧瞧有些入展獲獎甚至獲大獎的作品,或歪歪扭扭、跌跌撞撞、瘸手拐腳、千篇一律,或任墨涂鴉、面目猙獰、柴火亂架、垃圾一筐,或錯別漏字、硬傷累累,或幕后交易、丑聞迭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產生這種種怪象,盡管原因很多,但根本一條就是不讀書、不修養、不自重的后果。說得不客氣,這實際上是在耗散、消解中國書法的藝術能量,是對中國書法磁場的釜底抽薪!

毋容諱言,當今中國書家都回避不了兩種磁場引力:一個是物欲橫流的世俗磁場引力,一個是中國書法的藝術磁場引力。在這兩個磁場引力的角力中拷問著書家的人品、人格、人性,檢驗著書家的學知、學識、學養。一切有良知有抱負有民族感有責任心的書家,一定會用人格和學養的力量像抗拒毒品一樣抵御物欲的強大誘惑引力,一定會用高尚情懷和真知卓識去豐富和強化中國書法的磁場效應。這樣,中國書法的當代性、世界性必然大放異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會有書家的一份歷史貢獻。(黎明中)

(責編:赫英海、魯婧)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