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輝《2012.3-5》400cm×200cm布面油畫2013年作
李學峰《吉祥蒙古系列》油彩坦培拉200cm×200cm
7月6日,展洲國際藝術區開園系列活動的壓軸展——“2013窮盡:德國新表現主義/當代藝術展”在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館展出,除了德國新表現主義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紛紛亮相,策展人還有意識地將12位中國藝術家的20多幅作品用特殊的布展方式形成中西方的對話,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家與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的首次對話。本次展覽持續至7月18日。
布展方式凸顯與大師對話
此次展覽囊括安塞爾姆·基弗、喬治·巴塞利茲、約爾格·伊門多夫、馬庫斯·呂佩爾茲、西格瑪爾·波爾克、A.R。彭克6位新表現主義大師作品。除大師作品外,還匯聚了來自德國、瑞士、波蘭、韓國等14位國外藝術家的20幅作品,以及中國藝術家的20多幅作品,例如杜春輝《2012.3-5》、孫國慶《固態的自由NO.3》、李學峰《吉祥蒙古系列》等,部分展洲國際藝術區藝術家最近在老牛灣寫生創作而成的作品也在此次展覽中首次與觀眾見面。
策展人黃梅介紹,德國新表現主義大師的作品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很大影響。曾有國有美術機構想策劃一次德國新表現主義作品展,卻一直因種種原因未現實。在這次展覽中,黃梅將德國藝術家基弗的作品布置在展廳門口最顯眼處,中國藝術家杜春輝、王雷的作品則緊隨之后,此后又陳列了尚揚、張方白等中國表現派藝術家的作品,如此就可以營造出一種與大師對話和向大師致敬的氣氛。
中國藝術家新表現中有創新
此次展覽吸引眾多藝術愛好者慕名前來,希望能夠一睹大師作品的風採。有幾位專門從天津趕來觀展的天津美術學院學生,他們對這次能夠集體看到6位藝術大師的作品表示興奮:“在現場看他們的作品比看畫冊帶給我們更大的震撼,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也很好,有很多創新出人意料。”
四川美院教授、著名藝術批評家王林看完杜春輝的作品后表示,杜春輝的作品包含了山水意象,但又不同於一般的山水表現,畫面中黑白關系處理得非常大氣,而且光感很好,畫面構圖宏大、有氣勢。“《2013.3-5》這幅畫的色彩雖然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能看到畫家在創作這幅畫的時候非常用心,畫面的肌理處理得很好,黑、白、紅這三種顏色在相互交織中,對視覺有一種刺激,更能深入人心。”王林說。
□賞析
杜春輝《2013.6.22-25》布面油畫600cm×150cm萬裡長空、山崖、黃河水千古不變的存在,寂寞而壯美、歷練而永恆。杜春輝試圖解讀此景的精神與之交流,他不願意將室外對景創作稱為再現景物的寫生。繪畫是心靈的表達,不論其在室內抑或室外。
孫國慶作品中所表現的形象大多是一些飽經時空磨煉、風雨滄桑的物體,千年老城牆、工業文明的廢墟、嚴重腐蝕的物質表面等,他的作品反復地表現同一個主題:“世界不是永恆的,萬物都在不停地流逝。”這流逝的症候彌漫在他所有的作品裡、在封存的記憶裡……
李學峰注重在繪畫語言的重要性與油畫現代性的本土化、民族化等方面的探索與研究。以草原文化為創作母題,注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民間木板畫石刻唐卡宗教繪畫中獲取本土藝術養分,他從材料美感入手,准確地把握新的繪畫語言結構。
□訪談
杜春輝:創作拒絕虛情假意
此次展覽展出了杜春輝三幅作品,《2013.3-5》是他在今年5月剛剛創作完成的作品。作品一改往日含蓄、略帶幽暗的畫面色調,而是以紅色為主色調,杜春輝說這是他今年3月到5月的一種真實情緒的表達,“我內心有壓抑不住的激動想要表達,想表現怒放的春天,傳達給大家一種喜悅的心情。”杜春輝說。
杜春輝的作品都是用抽象手法創作,他認為抽象作品是畫家個體情緒的再現,喜怒哀樂皆在畫間,不足為外人道。觀者通過畫面,與藝術家產生共鳴。“雖然不能奢望觀眾都懂你,理解你,但能有一二觀眾心中明白就知足了。”杜春輝說。這幾年杜春輝不斷思考,筆觸更加具有當代性,在他看來,創作是隨著內心情緒真實的狀態進行創作,不是為了迎合別人而創作,“藝術首先是發自內心的東西,如果表現的東西不是出自真情實感,再好的作品我都不屑一顧。”
孫國慶:用作品與觀眾互動
孫國慶的《固態的自由NO.3》《封存的記憶No.2》等作品讓人有一種想去觸碰的沖動,這就是孫國慶想要達到的效果——欺騙性。“當近距離都無法判斷的時候,就有想要觸摸的欲望,當觀眾用手去觸摸的時候,就達到了我所設想的作品與觀眾之間的互動,這就是我的創作理念。”孫國慶說。
孫國慶自稱他的生活經歷與平常人不太一樣,但是無論是快樂的還是痛苦的事情,它們都將成為過去,面對現實人們還是要繼續自己的人生,所以他創作了《封存的記憶》系列。《固態的自由》系列也再現了鐵鏽斑駁的視覺感,對於起名為《固態的自由》,孫國慶解釋:“固態和自由本身就是矛盾的,自由怎麼可能是固態的呢?但是我想通過名稱讓觀眾進行思考,怎樣從中獲取更大的自由。”
李學峰:作品封存家鄉記憶
由於李學峰出生在內蒙古,內蒙古留給李學峰特別深刻的印象,過去很多細小的情景,對於他來說都是彌足珍貴的回憶,所以李學峰在創作中很強調蒙古族原始的感受。“我畫畫的時候經常放蒙古族的音樂,這樣可以立刻把我帶進那種情景當中,我就把這種感受融入到畫中。”在創作《吉祥蒙古》時,李學峰在坦培拉技法上加以改進,岩彩的厚重、壁畫的斑駁感,畫面又用舞蹈等形式來傳達蒙古族原始而又神秘的狀態,給人一種原始的模糊感。
李學峰是學習繪畫材料出身,所以他更注重繪畫材料的物質感和品質感。在《物語》系列中,紙不再是一種載體,而是作為一種主體而存在,給觀眾帶來一種全新的視覺感受。在這一系列作品中,李學峰將傳統的紙漿與傳統的拓印相結合,又融入西方流行的拼貼手法,讓作品形成一種新的畫面表現,使其有一種原始的美感。
(京華時報記者楊菁展洲國際藝術區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