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外博物館動輒千萬美元的“商店收入”相比,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的開發經營還處於起步階段。近日,中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在京成立,主任委員單位設於首都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24家博物館及1家企業成為副主任委員單位。這一專業委員會的成立反映出博物館界對這一新興產業的重視,也將為其發展增添新的動力。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現狀及發展瓶頸、發展方向如何?該專業委員會對這一新興產業的前景有怎樣的構想和措施?記者對此進行了採訪。
從復制、代銷,到自主設計
採訪尚未開始,博物館協會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張鵬先向記者展示了他的手機殼,背面印有首都博物館館藏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在他看來,文創產品不只是“小商品”,而是對博物館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產業。
“博物館的社會職能之一便是傳播文化。傳播文化的渠道有很多種,哪一種最有效?這尊菩薩像在博物館展示,有多少人會看到?設計成商品后,又有多少人能看到?歷史上的很多例子証明,文化往往能通過商品得到廣泛而有效的傳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絲綢之路。消費時代,商品的文化傳播能力大為增強,而文化產品本身就具有強烈的文化傳播趨向。”張鵬說。
目前我國大多數博物館的運行經費仍然主要依賴政府撥款,然而,面對這樣一項龐大的社會事業,政府的撥款十分有限,據調查,我國2/3的博物館面臨生存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博物館開發文創產品最現實的意義就是能夠從中獲取經濟收益,增強自身“造血”功能。
據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文化產業學者金元浦介紹:“總體來看,美國博物館的資金來源有30%是各級政府的投入,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及縣政府,各自有一定比例;慈善組織及個人捐款佔23%,博物館的經營收入佔47%。”對於很多國外參觀者來說,帶幾件紀念品離開博物館,已經成了人們的一個消費習慣,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史密森尼博物館群近年的文化產品年均銷售收入都超過了1億美元。而根據國家文物局相關調研結果,我國70%以上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品年均銷售額不足500萬元。
“不僅銷售額低,商品本身的水准也存在很大問題。以前幾乎所有的博物館都在做文物的復制品,這沒有任何創意可言。近年來,一些有實力的大館逐漸將館藏文物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商品之中,設計制作出文創產品,但是全國絕大多數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沒有自己的產品,90%的產品是代銷。文創產品的重點在‘創’,我們離自主設計的目標還有很長距離。”張鵬說。
博物館“小賣部”的尷尬
身為一個老博物館人,張鵬習慣將博物館商店叫做“小賣部”。“嚴格來說,很多博物館的小賣部屬於違法經營,作為事業單位,博物館本身沒有權利銷售商品。如何理順機制,尋找博物館作為事業單位與文化產業的結合點,這是博物館文創產品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一些博物館在內部機制上進行了調整與建構,比如設立內部產業經營部門,內部經營和公司運作模式混合,或者將產業部分與公益事業部分相剝離,成立隸屬於博物館的獨立公司實體。” 張鵬說。
博物館的經營活動應該如何運作,或許國外博物館的一些做法能夠給我們以啟迪。按照國際博協對博物館的定義,博物館屬非營利組織。為了促進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展,美國政府往往對其經營活動實行稅務優惠政策,同時又加強引導和監管,以保証這些經營活動不損害其公益目標。凡是尋求稅收優惠的美國非營利機構都需要向美國國稅局申請免稅資格,而為了取得這個資格,非營利機構必須通過組織測試和運行測試。在具體做法上,台北故宮博物院就是學習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授權制”,將藏品的版權授權給生產企業,獲取授權費。
此外,人才的缺乏和觀念的陳舊也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張鵬認為:“博物館文創產品出現的時間不長,設計類、經營類人才都較為缺乏。而傳統觀念在博物館內部也仍然存在,即認為博物館商店是養閑人的地方。文創產品設計需要懂工藝的人,但這些人才都集中在業務部門。從一個小賣部就能折射出來,互為因果的三個方面——體制、人才、觀念,成為制約文創產品發展的根本因素。”
資源共享,把市場做大
據張鵬介紹,文創產品專業委員會成立的初衷有兩個,其一,搭建資源共享平台,扶持博物館尤其是中小博物館的文創產品發展;其二,目前許多相關政策處於空白,委員會將進行大量調查研究,為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據和建議。
在會員構成上,意欲吸納3個方面的成員:前期25家博物館在內的全國各類博物館,文化創意設計類高校或院系,以及熱衷於文化產業的企業。
目前,委員會正在利用微博、網站建立資源共享平台。這種共享包括設計、制作和銷售上的共享。比如,各博物館將本館藏品中能夠代表中華文明精髓、具有普遍適用性的元素提供出來,由會員單位中的院校師生設計、制作出產品,在平台上各個博物館均可銷售。
“既然要做產業,就要充分考慮和滿足大眾需求。我們曾經做過調查,根據館藏文物的文化元素設計制作的文創產品銷路好不好,主要取決於這件文物的知名度高不高。對於絕大多數博物館而言,除了少數幾件鎮館之寶,其余大多數藏品在普通觀眾中間並沒有什麼知名度,根據其制作的文創產品的吸引力也就大打折扣。因此,我們需要大量包含更具識別性元素的文創產品,盡量減少文物本身知名度不高的劣勢,凸顯創意、品質、價位上的優勢。隻有這樣才能把市場做大,才能降低成本,獲得收益,才能有更大的能力設計、制作更好的文創產品。”張鵬說。(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