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上午,著名旅美華人專欄作家、美國華人收藏協會秘書長招思虹女士再次回到家鄉廣東,向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捐贈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合共30余件。(顏新陽 攝)
5月17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結束了在加拿大、美國的5場“古文物鑒賞”專題講座返回北京。談及此行觀感,一位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表示,“當前,海外華人對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我們此行一方面為華人收藏家提供了一個分享與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喚起華人保護文物的熱情。”
華人收藏,由冷轉熱
近年來,華人“收藏熱”可謂有目共睹。據統計,2012年華人藝術品拍賣額達到900多億元,佔全球拍賣額的40%,位居世界第一。
華人收藏之“熱”,不僅表現在藏品拍賣的額度上,更體現在華人收藏家隊伍的不斷壯大上。
2012年舉辦的世界華人收藏家大會,有6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前來參加。會上華人展示了自己珍藏多年的文物,也交流了收藏的經驗。華人收藏家大會負責人劉女士認為,這樣大規模的華人收藏大會尚屬首次,可見華人收藏之風正在興起。
據華人收藏家董先生稱,30年前,華人收藏家屈指可數。現在,越來越多的華人從熱愛收藏,到將收藏作為一種職業,甚至是一種生活,收藏正在走進華人的世界。
此外,華人收藏博物館也日漸規模化。目前,美國的華人收藏博物館、展覽館有幾十家。2010年,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先生在參觀舊金山華人收藏展覽館后感嘆地說:“除中國以外,這裡館藏的百余件中國古代青銅器為世界之最,這些文物精美無比,可謂是國家級珍品。”
收藏熱,更是文化熱
華人“收藏熱”的興起,不僅與華人生活逐漸變好,華人財富的相對集中有關,也與華人對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密不可分。
30年前,華人收藏家郭先生剛剛移民到加拿大,看到一些中國文物,當時雖然有一種收藏的願望,但經濟實力的薄弱讓他無力收藏,到現在才有能力收藏這些珍貴的文物。這些收藏品不僅記錄著他在加拿大的奮斗史,也承載著悠久的中華文化。
對此,印尼華人許先生也深有同感,他認為,“華人與中華文化具有天然的聯系,文字、飲食、信仰等共同的愛好,可以使世界各地華人形成共同的收藏習俗。”
現年74歲的馬來西亞華人陳先生有著50余年的收藏經歷,可謂是“老藏家”。在他看來,“收藏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歷史,收藏歷史古物能讓我與中華文化‘隔空對話’。”可見,華人“收藏熱”的背后暗藏的是中華文化的“回歸熱”。
是愛好,更是責任
讓流失海外的國寶回家,是很多華人長久以來難以釋懷的情結。因此,對一些華人而言,收藏不僅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2013年5月9日,美國華人收藏協會秘書長招思虹女士向首都博物館捐贈了一套唱片。據悉,目前這套唱片存世量極少,可謂是一件極為珍貴的有關國際援助中國抗戰的文物。
據了解,多年來,美國華人收藏協會已向中國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等捐贈華僑文物史料4000余件。“不論是多麼珍貴的文物,能促成散落海外的中國文獻史料回歸中國就是值得的。”招思虹說。
將“國寶”送上回家之路,不僅是華人收藏協會的責任,很多華人收藏家也參與其中。
為了不讓國寶“有家難回”,2013年3月,美國華人收藏家林緝光先生將其收藏的600多件中國國寶級文物捐贈給了自己的家鄉江門。他說:“來自中國的這些文物是我收藏品中最珍貴的、最喜歡的,收藏這些文物的初衷就是為了能把它們送回到中國,把它們送回故裡算是圓了自己的心願。”
讓人感動的還有旅英著名華人收藏家趙泰來先生。30多年來,他先后向中國各地博物館、藝術院捐贈了6萬多件收藏珍品。在他看來,藏品本就不是一己之物,將這些珍貴的文物捐獻出來,是華人收藏家應該達到的境界。(楊子岩 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