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是學習雷鋒紀念日。雷鋒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精神,這是人類的美德,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和延伸。中華民族傳承千年的歷史文明,注定這個民族擁有著多多的傳統美德,涌現了不可計數的道德典范。從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都是中華傳統美德的精神體現,從古代到現代,從先賢到人民,這種美德一脈相承從未消泯。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學雷鋒,他說:“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生動體現。”堅持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為不幸犧牲的雷鋒題詞,發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此后,每年的3月5日成為“學雷鋒日”,雷鋒的名字也隨之響遍全國,成為億萬國人的榜樣。雷鋒精神的基本內涵是無私奉獻,其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提到學雷鋒,他說:“雷鋒精神是永恆的,是社會主義價值觀的生動體現。”他還在多個場合提到“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以釘釘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實”。隻有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積小勝為大勝,這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應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堅持傳承和弘揚雷鋒精神,是一種真正的文化自信。而有意無意地忽視乃至放棄榜樣人物,其實是在自我瓦解核心價值。新形勢下,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需要找回“新中國的榜樣”。
中新社昆明2012年3月5日報道,昆明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系副教授宋堅,以數十公斤釘子釘出一幅雷鋒頭像畫,並命名為《釘子精神》。雷鋒是中國經典的文化形象,他象征著助人為樂、樂於奉獻、為人民服務的品質。而“螺絲釘”精神則是雷鋒精神的重要內涵之一。“雷鋒精神在當代應該得到放大和強化,每個人結合自身實際都會對雷鋒精神有不同的看法。在當代,雷鋒精神也象征著對工作、事業的不懈追求,對時間的珍惜和利用。”在解釋創作這幅作品的初衷時,宋堅說就是想帶給人們關於雷鋒的更多思考。
《光明日報》(2016年07月10日 11版)報道文章節選: 談到畫家的人物肖像,於成鬆這位50后藝術家表達了他創作的本意:“畫家也是要有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的,畫筆所向其實正是一個畫家的所思所想。於成鬆立志為時代留影,為脊梁塑像,為中外古代先賢塑像。 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要有本民族的脊梁來支撐,應該有一批可以向全世界人民推薦的優秀代表性人物。這種認識是畫家在世界各地的採風創作和展覽中不斷感受到的。比如在法國,很多人都熟知雷鋒,很多觀眾在於成鬆畫的雷鋒肖像前合影留念。”
《雷鋒》採用了象征主義的手法和有力的刀筆,將手持沖鋒槍的共產主義戰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雷鋒與聳立的磐石融為一體,歌頌了雷鋒精神的平凡與偉大,象征著雷鋒精神的不朽與永存。當時全國形成了向雷鋒學習的熱潮,毛澤東等領導人先后題詞贊揚。版畫《雷鋒》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產生的一幅優秀木刻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