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书画

冬至将临 揭秘古人取暖高招: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8】

来源:人民网-书画频道  2016年12月15日08:49

上一页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清乾隆,通高18cm,炉身径19—16cm,底径16—13 cm 。此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画面上天空红日高照,山峦起伏,湖水潋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两侧面开光内绘月季绶带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
画珐琅三阳开泰纹手炉,清乾隆,通高18cm,炉身径19—16cm,底径16—13 cm 。此手炉为椭圆形菱花式,铜镀金开合式提梁。器身四面饰菱形开光,两两相对。前、后两面开光内绘三阳开泰图,画面上天空红日高照,山峦起伏,湖水潋滟,又有古松、蒲草,地面上3只山羊仰首向日,一派祥和温馨的气氛。两侧面开光内绘月季绶带图。开光外饰宝蓝地缠枝花卉纹。盖面满布镂空“卍”字锦纹。
下一页

编者按:冬至将临,近来天气越来越冷。在这寒冬时节,现代人利用空调、暖气、电热毯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取暖,但在科技相对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又靠什么御寒取暖呢?下面请您与小编一起,看看古人抵御寒冷的高招。

古代“地暖”:火墙或暖阁

古时,取暖方式也因人分类,相差悬殊。穷人家里只能用灶灰取暖,条件稍好些的人家,用泥制的盆盛装烧火做饭的“灶灰”取暖,后来演变成火塘,也叫火炕。北方民居家一般都垒有火炕,内有孔道,在冬季将燃烧的热量引入炕内通道来加温,有的还配备火盆等取暖设施。至今,这种取暖方式在多数北方农村依然延用着。

古代帝王的御寒方式则比较奢华,建造“火墙”或“暖阁”使宫殿温暖如春。如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夹墙,俗称“火墙”。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设于殿外的廊檐下,炭口里烧上木炭火,热力就可顺着夹墙温暖整个大殿。为使热力循环通畅,在火道尽头设有气孔,烟气由台基下出气口排出。这种火道还直通皇上的御床和宫殿内其他人睡觉的炕床下面,形成的暖炕与暖阁。《宫女谈往录》中,慈禧太后身边的宫女就曾回忆道:“宫殿建筑都是悬空的,像现在的楼房有地下室一样。冬天用铁制的辘轳车,烧好了的炭,推进地下室取暖,人在屋子里像在暖炕上一样。”

其实,早在汉代就有建造“暖阁”的御寒方式。汉武帝时就建立了一座温室殿,《西京杂记》记载:“温室殿以花椒和泥涂壁,壁面披挂锦绣,以香桂为主,设火齐云母屏风,有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皇上无论是上早朝还是夜下休息,都不必担心冬季刺骨的西北风了。以花椒为保温层的方法亦为后人效仿,《世说新语》记载,西晋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梦入堂内诗》中也有“香壁本泥椒”。

古代“暖宝宝”:手炉或足炉

古代的富贵人家,取暖常用铜制手炉或足炉。手炉用来暖手,精巧玲珑、形状多样,里边放火炭或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还可放在袖子里暖手,又被称为“暖手炉”“火笼”。《红楼梦》里就曾提到,林黛玉拿手炉调笑薛宝钗。薛宝钗刚劝贾宝玉别喝冷酒,林黛玉就嗔怪丫头特意给她送手炉来,指东打西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她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

足炉比手炉大一些,是用锡或铜制成的一种扁瓶子,里面灌热水用来焐脚,可随身携带,也能放入被窝中,故此又称为“脚婆”“汤媪”。苏东坡曾将“足炉”作为礼品送给好友杨君素:“送暖脚铜缶一枚,每夜热汤注满,塞其口,仍以布单衾裹之,可以达旦不冷。”明代瞿佑专门为“足炉”写了一首诗:“困倚蒲团罢煮汤,一团和气有商量。生来不作闲云雨,老去偏多热肺肠。”

此外,古代皇室宫殿内还会陈设炭炉用来取暖,称作“熏炉”,也被称为“暖炉”“红炉”,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美。如今,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的炭炉,根据主人的意愿随手可以提动放置在适宜之处。

(本文综合:山西日报、北京晚报、中国新闻网等)

【1】【2】【3】【4】【5】【6】【7】【8】【9】【10】
上一页下一页

(责编:王鹤瑾、鲁婧)

 图片新闻排行榜

  1. 1南京:已采集核酸标本500万份
  2. 2河南洛阳:工作人员修复龙门石窟
  3. 3战斗英雄郭瑞祥:百年足迹 丈量…
  4. 4习近平在西藏考察
  5. 5珍稀濒危植物大理铠兰和铠兰在高…
  6. 6浙江舟山:5500多艘渔船到港…
  7. 7郑州联勤保障中心某团官兵紧急支…
  8. 8百年博文女校芳华再现
  9. 9女子10米气步枪:杨倩夺得东京…
  10. 10郑州:暴雨过后受灾小区排涝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