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藝術品拍賣從寒冬中崛起--書畫收藏--人民網
人民網>>書畫收藏

上海藝術品拍賣從寒冬中崛起

方翔

2013年01月05日09:28        手機看新聞

  2012年年尾的上海藝術品秋拍結束,終於讓人想起清末有竹枝詞雲:“尋常巷陌藏珍寶,半壁江山在申城。”——曾被視為“雞肋”的上海藝術品拍賣,卻在市場調整期中的2012年底風生水起。

  在近年來的藝術品市場發展中,上海的地位似乎越來越邊緣化:總成交沒有北京高,天價拍品也沒有多,加上江浙一代拍賣市場的崛起,上海的藝術品拍賣市場被許多市場參與人士視作“雞肋”。但今年的幾場上海拍賣卻似乎有擺脫“雞肋”的趨勢。

  作為2012年秋季上海以及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重頭戲”, 朵雲軒20周年慶暨2012秋季藝術品拍賣會的總成交價達到了以高達82.7%的成交率,總成交額達到7.45億元,並誕生了七件千萬拍品,特別是文徵明《溪山清遠·行書卷》手卷和張大千青綠山水精品《煙江疊嶂》分別以7475萬元和5232.5萬元進入了2012年中國藝術品秋季拍賣排行榜,分別為第四和第七。而從拍品的價格分析中,更可以了解市場的偏好和走勢。

  以文徵明《溪山清遠·行書卷》手卷為例,其並不是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在2007年北京中漢和紹興翰越堂拍賣公司聯合舉行的金秋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這件作品首次露面便引起了關注,作為拍賣圖錄的封面,其待價而沽,從1200萬起拍,最終的落槌價為2200萬元,這無疑引起當時浙江媒體的高度關注,但是在2009年中國嘉德的拍賣會上,其成交價卻隻有1792萬元,而此次的成交價無疑會讓市場重新認識到它的價值。

  這樣的情況在朵雲軒的秋拍中還有許多,特別是在目前藝術品周轉頻率逐漸加快的情況下,不同區域的價格變化更是值得關注。本次朵雲軒秋拍中,張大千的《波翻太液卷》手卷,以897萬元成交,首次出現在拍賣市場上,是在2007年西泠印社的秋拍中,成交價為392萬元,而在2010年北京保利的春拍中的成交價為873.6萬元。另外一件張大千的《落日漁樵》鏡片在此次朵雲軒秋拍的成交價為862.5萬元,而在2011年秋拍中的估價為900萬至1200萬元,結果流拍。從這些個例中,我們無疑可以看出同一件拍品在不同時期、不同地方的價格差異,對於判斷市場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為著名的市場經紀人、早年曾經在佳士得[微博]上海辦事處供職過的石建邦則更加關注上海泓盛秋拍中的無底價。“這次,一幅倪瓚款的《樂圃林居圖》從100元起拍,以500萬元落槌,我就在現場,如此火爆的局面,讓人很難感受到現在藝術品市場的‘寒冬’。”石建邦說,“倪瓚的《樂圃林居圖》是非常著名的作品。故宮[微博]博物院專家楊新曾專文就此作了考証,將其譽為‘絕筆’。”

  上海泓盛董事長趙涌表示,無底價起拍是泓盛的一個特色。它把很多雜項拍品如奏折、龍袍、文玩、字畫、照片、版畫等,都放在一起拍賣,應有盡有。裡面的拍品有的有估價,有的沒有估價,因為中國的收藏群體很龐大,收藏的興趣也很廣泛,而這個專場就是面對大眾收藏群體的,就像是收藏圈的跳蚤市場,考驗收藏家的眼光,往往會有“漏”可檢。

  作為中國收藏的半壁江山,上海市場相比北方市場參與更多的是藏家而非機構,雖然少了能夠創出億元的天價拍品。龍美術館創辦人王薇[微博]在朵雲軒秋拍中,以280萬元競得一件顏文樑上世紀70年代后期創作的頗有政治寓意的風景作品《早春》,以32萬元競得一組三幅的吳大羽紙本作品,此后又用另一號牌以28萬元競得陳鈞德2004年油畫《青島教堂》。雖然與王薇以往在北京動輒千萬的出手相比少了許多,但我們卻可以看出即使在藝術市場低落的時候,藏家對於哪些拍品更感興趣,哪些拍品能夠成為市場硬通貨仍具清晰判斷。

  精耕細作已經成為了市場發展的主旋律,在此情況下,關注上海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價格,無疑可以使你對於關注的藝術品有一個更加明確的定位,避免高位套牢的窘境。

(責任編輯:赫英海、魯婧)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