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传承创新

朱炳仁:守正创新让千年铜雕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2025年08月06日09:49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222
小字号

铜是最早被人类所认识和使用的金属之一。杭州铜雕在吴越和南宋时期得到很大发展,至清代达于鼎盛,清代晚期,杭州铜雕技艺日趋成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以创新为驱动,探索出一条非遗创新发展的独特路径。

朱炳仁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铜艺的同时,于机缘巧合间发现高温熔化铜的独特美感,开创熔铜艺术。这一工艺摒弃传统模具,让铜液自然流淌成型,创造“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其作品《阙立》融合多种技法,展现神秘深沉之美;作品《宋画迷宫》,以五十八幅铜画组合成装置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上亮相,呈现宋时期遗留下来的精致遗产及美学意境。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使铜艺作品兼具独特造型与丰富意蕴。

在熔铜艺术创新的基础上,朱炳仁进一步拓展技艺边界。他从大漆、珐琅彩中汲取灵感,独创“庚彩艺术”。通过彩料的渗化、叠加、融汇、渲染、抛磨、熔炼等繁复精细的工艺,使铜表面形成多层流畅的色彩肌理,让铜材在色彩领域大放异彩;他将中国传统青花瓷的典雅与青铜的古朴相结合创作了《青花系列》作品;以青铜重塑梵高笔下热烈的向日葵创作了《燃烧的向日葵》等作品,展现生命的蓬勃朝气;他还将铜与书法、绘画相结合,创作出如“铜书法壁挂”等作品,展现铜的笔墨章法与流动气势。此外,朱炳仁还将青铜艺术从传统工艺美术范畴提升至文人青铜艺术新境界,作品如《稻可道,非常稻》《千浪卷雪》等,从人文思考和自然景观的角度,展现作品的深度与广度。朱炳仁不断革新铜雕技艺,拓展其应用领域与表现形式,让铜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桥梁。

在建筑领域,朱炳仁在雷峰塔重建中提出铜作为外观装饰材料的大胆构想,建成这座彩色铜雕宝塔。此后,他承建了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等百余座铜建筑。他将传统铜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研发160余项铜雕国家专利,如“多层次锻刻铜浮雕”“多重蚀刻仿铸铜”等工艺,提升铜建筑的艺术价值与耐久性。他建造的通体铜制民居“江南铜屋”,内部装饰及家具均采用铜质,免费开放的模式让参观者近距离感受铜文化的魅力。

“让铜器回归日常生活”的理念,推动朱炳仁将技艺创新与市场需求深度结合。他创立“朱炳仁·铜”品牌,开发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性的文创铜器,如茶香花日用器、文房风水、礼品摆件等。与故宫博物院合作复刻《五牛积福》等文创作品,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链就业。同时,他还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产品出口至美国、日本、法国等15个国家。

非遗传承离不开人才培养。朱炳仁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的铜雕艺术人才培养项目开展教学。此外,朱炳仁还通过创办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向社会公众普及铜雕艺术知识和文化内涵;举办“非遗铜学堂”等培训和讲座,更广泛地传播铜雕文化。

江南铜屋()

江南铜屋( 朱炳仁供图)

(责编:王谊帆、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