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数字非遗
恺英网络以IP之力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顺应数字化浪潮,着力推进数字技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深度融合,恺英网络通过《百工灵》《岁时令》IP,探索非遗传承创新的系统化路径。《百工灵》《岁时令》分别聚焦非遗技艺与传统岁时文化,助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作为聚焦非遗手工技艺的文化IP,《百工灵》将竹编、造纸、漆器等30余种非遗手工艺与奇幻叙事融合,构建起覆盖小说、漫画、动画、游戏、有声书、文创的多元内容矩阵。相关内容在网络平台和多家省级卫视播出,以年轻化表达唤醒传统文化记忆。
在教育实践上,项目组发起“恺心·百工灵”项目,开发十余套非遗手工课程,在全国十余个城市开展了30余场线下活动。2025年推出《百工灵·研学大作战》番外漫画,将云南、新疆等地区的非遗元素融入故事,并同步走进当地开展公益研学。
文旅文创领域,《百工灵》与连锁品牌“千予寻”合作在景区商店设立主题专区,开发“杭州系列”文创产品;联动“王星记”实现动漫与黑纸扇技艺融合;与中国动漫博物馆共创“让文物活起来”桌游,融入杭州文物元素并获文创设计奖。跨界合作,与童装品牌巴拉巴拉推出联名服饰及衍生动画,将国风服饰植入手游系统,形成“内容IP——品牌授权——文旅消费”的产业闭环,构建起“可感知、可参与、可消费”的非遗现代传播体系。同样取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恺英网络旗下国风题材跨次元文化IP《岁时令》借助传统节日、节气主题艺术展,文旅雅集,微短剧,出版物,短视频,虚拟人等多元形式,实现传统文化的当代化表达。
投身教育,《岁时令》联合中小学开发的“宋韵财商训练营”等游戏化课程将清明踏青、端午龙舟等习俗融入团队协作场景;编制知识图谱,开发游戏化教育课程;联合君爱公益推出“二十四节气课程”,让小朋友们实现“玩中学”。
助力文旅发展,在杭州西溪湿地、黄龙洞等景区,《岁时令》通过投放书法生成AI互动装置,开展节气主题展等途径打造沉浸式文化场域,让传统文化“可感知、可参与”。《岁时令》融合汉服巡游、香道体验、AI诗歌创作等跨界内容,推出的“花朝雅集打卡”“上巳诗会”等主题活动以“文化体验+社交传播”双循环模式拓展文化消费场景。
为了更好实现IP价值的多元转化,《岁时令》联动手机主题商店,设置主题快闪店,与景德镇瓷儿品牌合作开发二十四节气主题瓷器,与朱府铜艺合作开发以中国节日为主题内容的非遗工艺铜版画,开发校园卡、银行卡、上海定制公交卡等专属卡面……《岁时令》正利用IP构建价值转化链路,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进一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
《百工灵》《岁时令》通过数字技术与非遗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内容生产、教育普及、文化传播等领域形成可复制的创新模式,为非遗传承提供更多解决方案。
《岁时令》与朱府铜艺合作推出非遗工艺铜版画(恺英网络供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