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一盏兔子灯,点亮上海灯彩传承

2025年04月22日16:45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
小字号

暮色初合,上海豫园的石板路漾开一片暖色涟漪。木架下悬垂的鲤鱼灯、摊位前陈列的荷花灯、孩童持握的兔子灯,在渐浓的夜色里绽放出璀璨暖光。

灯彩是中国传统工艺品。历史上上海名灯迭出,如明代松江的刻纸“夹纱灯”、清代的伞灯,民国时期的“七宝盖灯”和“书画灯”等。上海灯彩是在上海都市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灯彩艺术,它继承了古代灯彩的优秀技艺并加以合理发展,材质有所更新,品种也更为丰富,分为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其中立体动物灯彩集观赏性、艺术性、装饰性于一体。

何克明有“江南灯王”的美誉,是立体动物灯彩的创始人。他的灯彩博采南北灯彩精华,吸收西洋雕塑艺术,形成了个性化风格。他以立体动物骨架为精髓,用铅丝缠绕皱纸代替传统的竹篾,扎制出的灯彩骨骼结构准确,细致精湛,造型生动,姿态传神。2008年,上海灯彩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何克明的女儿何彩虹在上海灯彩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坦言:“看到父亲的灯彩技艺广受关注和喜爱,我也有了传承的想法。”因为属兔,何彩虹更着重于兔子灯的制作。“兔子灯是元宵节的传统,并非只在兔年盛行。正月十五既是新春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代表月亮里的玉兔,表达了人们对于团圆的美好期盼,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

何克明的外孙女韩凤,17岁便跟随外公学习灯彩制作,2008年随母亲做兔子灯,2021年入选上海市虹口区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为了让何氏灯彩传承“不退休”,母女俩常常相伴埋头,家里有限的空间铺满了各种材料。“‘美人在骨不在皮’,灯也一样。”韩凤介绍,“我们的灯都是纯手工制作的,一个兔子灯的骨架是6个圈,越小越难做,因为固定铁丝和胶带需要恰到好处的手劲,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太绵软,6个圈互相缠绕,简洁又结实。”

韩凤做的兔子灯,既有复古也有创新。“毛毛兔子灯”是不少80后小时候的记忆。兔子灯有着层层叠叠的绒毛,与普通“光版”兔子灯相比,要豪华不少。每次韩凤拿着“毛毛兔子灯”去文化集市摆摊,便会引来“大朋友”惊呼:“这是小时候的兔子灯!”不少人还会买下这一“童年回忆”拖着“毛毛兔子灯”在集市上漫步。复古情怀让非遗变得“潮”起来。

为了增加兔子灯的赏玩度,韩凤不断创新,例如将兔子灯的“皮”换成织锦布。青花瓷、桃花、吉祥纹饰……织锦布花色图案多,色彩也丰富,增加了成品的观赏性。“比如发财猫图案的兔子灯,兔身上的那张猫脸,是我从发财猫布料里找出猫脸花纹,选取合适的大小,剪下来糊上去的。”

此外,她还推出了多种尺寸的兔子灯:巴掌大的兔子灯可以放在防尘盒里,做成摆件。更有迷你款的兔子灯仅有手指大小,被提在十几厘米的小玩偶手中,与穿着传统服饰的玩偶相映成趣。

“我们母女俩的心愿,就是继续做上海最好、全国最好的兔子灯,让灯彩的魅力发扬光大。”每到元宵佳节,何彩虹和韩凤都会参加非遗集市活动。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上海灯彩的捧场者,其中不乏带着孙辈感受文化的老人。如今,在何彩虹和韩凤母女二人的发扬下,上海灯彩进入了更多商场和非遗中心。当老人将手中的兔子灯递给孩童手中,暖光映着两代人的笑颜时,或许就是非遗传承中最美的景象。

(责编:王谊帆、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