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征集活动启动

2025年02月20日10:00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
小字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近日,人民灵境研究院、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启动“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课题研究。现向社会征集2024-2025年度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

一、发起单位

人民灵境研究院、灵境·人民艺术馆

二、活动宗旨

近年来,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增强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形成了大量实践成果。

根据课题规划,本次征集活动,以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跨界融合、数字非遗、传承创新为维度,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创新实践案例。课题组旨在通过案例遴选与研究,发现梳理创新举措、务实成果,总结形成一批富有示范意义的方法路径、参考经验,为加快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之路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征集时间与对象

案例征集时间:2025年2月20日-2025年5月28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文艺创作者可以个人身份申报;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含港澳台)、合规运营、声誉良好的法人单位或其分支、内设、派出等机构,均可申报。

四、案例维度与方向

申报主体的创新实践案例,须在工艺创新、产品创新、跨界融合、数字非遗、传承创新五个维度中择一进行申报。

工艺创新:在新材料、新工具、新生产方式上更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工艺;

产品创新:探索将现代材料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现代感和实用性的创新产品;

跨界融合:探索非遗与不同产业的跨界合作;

数字非遗:非遗数字化保护与记录、非遗数字化传播与展示、数字产品的开发与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非遗传承保护的创新方式;

传承创新:发展非遗传承新模式、扩展新受众,扩大海外影响力的创新实践。

五、案例体例要求

申报主体提交的案例材料正文,须应主题明确、实事求是、简明扼要、有数据支撑,字数2000-3000字。

材料正文须包含以下要素:(1)案例摘要(不超300字);(2)创新举措;(3)实践成效;(4)发展规划。

案例展示图片或视频等辅助证明材料,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

六、课题规划

征集结束后,课题组将就案例组织专家咨询研讨会,择优纳入“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库”;针对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可复制性的典型案例,亦将开展专题调研等工作,形成《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于2025年内公布。活动择期举办研讨会、交流会等活动,分享研究成果。

活动结束后,通过收集、整合典型案例相关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搭建非遗数据库,为非遗传承创新的研究与发展留存资料。依托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平台,为非遗作品、素材提供数字认证等服务,通过区块链技术和数字凭证确保非遗作品的版权、数字资产等归属与价值认定,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七、报名方式

申报主体须详细阅读报名表《报名须知》。材料齐全后,须将案例材料正文电子版、报名表Word版本、相关材料(可选),统一以邮件形式发送至邮箱lingjing@people.cn 。标题以“单位+案例名+申报维度”命名,并在邮件正文中注明联系方式。同一申报主体的多个案例,请拆分成不同邮件独立发送。

其他要求,详见《2025非遗传承创新实践案例报名表》(点击下载)。

(责编:王谊帆、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