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遵道得路—2023级结业典礼暨结业作品展”在京开幕

2024年11月15日16:49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
小字号

11月13日,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遵道得路——2023级结业典礼暨结业作品展”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幕。此次结业作品展汇集了艺术培训中心2023级来自全国各地百余名学员的200余幅优秀作品。此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承办。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展览现场。主办方供图

此次结业展典礼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原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宏昌,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李树峰,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中国歌剧舞剧院党委书记诸葛燕喃,民进中央社会服务部部长刘文胜,北京市海淀区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来升,开明慈善基金会理事长陈正拜以及中国艺术研究院相关职能部门、研究所、创作院负责人,艺术培训中心导师和学员代表、工作人员近200人参加线下典礼。典礼仪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波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致辞。主办方供图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周庆富致辞。主办方供图

周庆富在致辞中分享了两点深刻感悟。首先,从艺路而得道,唯有扎根人民之道,方能成其大道。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不仅要心怀“国之大者”,更应俯身于泥土之间,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为时代写真、为人民抒怀,创造出更多接地气、有生气、扬正气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要时刻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个根本问题,拆除“心”之围墙,拉紧“情”之纽带,做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其次,守文化之道,唯有传承与时偕行,方可历久而弥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赋予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者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中华美学精神与当代审美追求相结合。在延续文化血脉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得文艺作品既具厚重的民族特色,又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主办方供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主办方供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他认为,中国艺术教育应坚持学术精神的引领,推动植根于中华文化的艺术发展,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应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激发艺术人才的创新创造潜能,提升文化原创能力,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新时代的深刻内涵。数字化转型已成为艺术教育的重要方向,中国艺术研究院首次将摄影纳入教学体系,这不仅体现了对摄影艺术的重视,更彰显了对新技术融合的远见卓识。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将具有革命性的意义,推动艺术教育与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刘新华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主办方供图

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刘新华作为导师代表发言。主办方供图

天津大学工笔重彩研究所所长刘新华作为导师代表,在发言中深入阐述了他对优秀绘画作品的独到见解。他认为,一幅杰出的绘画作品应当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首先是思想境界,作品应蕴含深刻的思想与哲理,触动人心;其次是文学境界,即情节境界,作品需具备丰富的情节与叙事,引人入胜;最后是艺术性,作品要涵盖造型、色彩、构图及意境等基本要素,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美感。刘新华强调,艺术教育不应局限于技法的传授,更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思考能力。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感知力与创造力,引导他们探索并展现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鼓励学员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精益求精于技法,更要持续学习与思考,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创作出既具深刻内涵又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波主持。主办方供图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波主持。主办方供图

据了解,此次展览将持续至11月24日。

(责编:叶伟、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