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潘鲁生:通过好的创意和设计,实现民艺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24年09月23日15:06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
小字号

2024年5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博物馆新馆/潘鲁生民艺馆开馆,是一家体现农耕时期民众匠作智慧、设计思想和造物美学的民艺博物馆,馆中设有农事器用、手艺营生、车行舟进等10个展览单元,包含万余件藏品,全部由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潘鲁生捐赠。

2020年潘鲁生调研高密木板年画(潘鲁生供图)

2020年潘鲁生调研高密木板年画(潘鲁生供图)

走进民艺馆展厅,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幅“潘鲁生田野调研地图”,上面密密麻麻地标注着潘鲁生曾经的田野调研点位和项目:黑龙江绥棱县剪纸工艺,海南黎族织锦工艺,山东威海东楮岛海草房营造工艺,西藏拉孜县觉囊派唐卡绘画,台湾新竹玻璃工艺……潘鲁生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潘鲁生1980年考入山东工艺美术学校(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前身),第一次看到山东民俗用品“大鱼盘”时,他被深深吸引,“民间艺人简练的几笔,画出一条如此生动的鱼,它既不是具象的,也不是抽象的,而是意象的。”他对民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深入了解民艺,田野调研必不可少。“首先要走进田野、走进民间、走进百姓,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方式和审美方式,才能从学科和专业领域去重新梳理。”潘鲁生认为。1986年,潘鲁生被借调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史编辑部,这期间他发现,表现主义、立体主义、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思潮,都在吸收不同民族的原始艺术和民间艺术。潘鲁生认为,人类的童年对应原始艺术,人的童年对应儿童艺术,文化的童年可能对应民间艺术。1993年,潘鲁生考入著名艺术学、民艺学研究专家张道一门下,攻读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他曾经向民俗学泰斗钟敬文表达过疑惑:为什么中国民间文艺学建设光有“文”,大量从民间文学的角度展开,“艺”的成分却很少,特别是广阔丰富的民间生活方式、民间工艺、民间美术没有得到系统全面的整理研究?当时,潘鲁生对民间工具感兴趣,认为工具是人类文明、人类审美的一个起点,不过导师却给他布置了一项任务:思考中国民艺学的学科建设问题。潘鲁生开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学科框架、学科构成、研究对象,把学科建立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一个学科的建设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它要求相关学术背景和学术成果的积累。”此外,他也研究了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深入了解了日本学者柳宗悦提出的日本民艺学,从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等角度思考民间艺术。对相关学科和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充分地学习和认知,才使得中国民艺学有了一个初步的框架。

中国的民间文化遗产很大程度上植根于乡村,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形态,在生产力长足发展、城镇化持续推进的当今中国,潘鲁生认为,民艺是城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其中的民艺纽带,仍然非常重要。民艺是城乡文创产业的内容驱动力。民艺中的形象、色彩、主题等,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民艺是民族美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中国设计、中国风格的重要基础。潘鲁生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是民间文化艺术的积淀和传承,也是当下的认识和保护,更关系未来发展的可能。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机制为民间文艺提供了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其培训课程、传承基地等帮助民间艺人和传承人传授技艺,确保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还提升了民间文艺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众认知度,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还为民间文艺的市场和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此外,潘鲁生对AI的发展十分关注,他认为,当前亟须解决传统文化资源的数字转化和应用问题,应当抓紧建设中华艺术语料库,使之成为全球语料库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作为创造性资源得到充分应用和创新。

(责编:叶伟、刘佳)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