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灵境·人民艺术馆

“2022第四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召开

2022年11月22日15:06 | 来源:灵境·人民艺术馆
小字号

11月19至20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系、北京师范大学通识性美术教学与传播虚拟教室承办的“2022第四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在线上召开。会议邀请了来自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杂志社、北京电影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上海美术学院、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专家、青年学者共36人参会并发言。

据了解,此次论坛分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美术学科发展”专家发言单元、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分论坛、西方艺术理论分论坛、青年艺术家创作分论坛、研究生创作研讨五个板块。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随后进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美术学科发展”主题发言单元,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主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指出,如何建立中国自身的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的价值标准是中国美术史学科在今后面临的重要任务;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尚辉主任认为,中国美术现代性的特殊性关键点是解决传统中国画的现代性转型问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工教授认为,文化自觉就是文化自立,谈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不能回避自身的传统;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负责人于洋教授谈到面对“现代性”的世纪命题时表示,应该坦然面对、自我接受,探寻本体文化的内在生长机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系主任郭必恒教授分享的《中国现代型艺术的三种建构资源》中,用古典艺术、西方艺术、民间艺术建构了艺术文化视角下的现代型艺术资源。

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分论坛上,邀请了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广州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李公明教授担任评议人,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季海洋老师主持。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教育研究院庄程恒副研究员探究艺术史研究中图像、文本与习俗类别中的关系;《美术》杂志社责任编辑杨灿伟博士剖析鲁艺木刻工作团多维而丰富的活动实践,探析了工作团的普及工作与大众化探索所具有的前瞻意义与学术价值。李超教授对青年学者的发言进行了评议,指出要抓住国家记忆在各个专题当中潜藏的最深层价值;学术研究要关注艺术教育的本位,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美育。

在西方艺术理论分论坛上,邀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学院艺术史论系系主任陈岸瑛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李洋教授担任评议人,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李岩副教授主持。河北大学艺术学院王志亮副教授谈到公共艺术从雕塑与空间,转向了事件与作为主体的“公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徐旷之分享了《重提“扩展场域”——后媒介状况与后批评语境下的预言与批评写作》。陈岸瑛教授在评议时认为梳理美国公共艺术理论以及当代参与式艺术,对重新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实践以及一些议题有启发意义。随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刘晋晋副教授通过梳理归纳“一种术语两种研究”,进而参照生物生态学来建构形象生态学;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学院讲师张小迪博士提出从电影反观艺术史的视觉研究路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王适然博士指出,只有不带文化偏见,山水题材摄影才拥有超越“山水”和“摄影”的生命力。李洋教授在评议时提到,电影史和艺术史的内在区分并不存在,鼓励将电影史和艺术史放置在一起的新型研究模式,认为山水的图像是否能够反映山水,山水图像是否可以进入山水世界仍然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哲学问题。

在青年美术家创作分论坛上,邀请了北京画院吴洪亮院长担任评议人,由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主任王鹏澂教授主持。北京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吴洪亮以《竹子种在5G时代》为题发问,5G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产业的基础,开启了中国的“新基建”,这种情况下艺术何为,艺术家的生存发展空间还有多大。接下来他从中国策展“走出去”的几个具体实例分析中国式策展叙述的方法和实践,并对接下来发言的6位艺术家作品中体现的不一样的艺术思考进行了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一级美术师阴澍雨在《回到精神的原乡——我的绘画实践》中回顾了自己多年以来的绘画创作历程;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张见院长以《工笔画当代性创作与教学》为题,分享了多年以来的教学方法与创作作品;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王水清副教授分享了她的绘画实践与教学,强调在教学中进行创新,以创作为目的来带动其他训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创作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郅敏副院长结合“郅敏壹美美术馆个展”谈了他的创作历程;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基础部主任莫沁杰副教授提出要从传统和当下汲取营养,特别是对日常生活的积累是创作的宝贵经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徐小鼎副教授也基于创作实践,通过三个系列作品,从而表达创作主体认知下的形式美感。

会议得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与教师培训学院、《中国美术》杂志、《艺道》杂志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高教分社社长周粟先生指出,北师大出版集团今后会不断大力支持高端的文化和艺术论坛,传播新的艺术思想和理念。《中国美术》杂志主编谭国亮先生未来希望能与更多的青年学者交流工作,做好新时代的美术学术研究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甄巍教授做大会总结发言,他认为,此次论坛是数字时代的“云上雅集”,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坚持学术品味,初心在于为青年艺术理论学者、艺术创作学者搭建平台,探索人才培养,建构良好的学术生态,为未来积蓄力量。也希望此次活动能够成为艺术的知识生产的历史文献。

(责编:刘佳、连品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