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认同与保护20世纪建筑遗产

金  磊
2018年10月15日08:2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建筑遗产并非仅是那些古老的遗址或遗迹,它是历史、现在,也是未来。20世纪建筑遗产包括所有风格和功能的建筑,如城市聚落,城市公园与景观,艺术作品,家具与室内设计,工业与工程作品,考古或纪念场所等。

  20世纪建筑遗产是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载体,是见证人类知识、文化、技术乃至艺术变革的纪念碑,但相较于古老或传统的遗产,却较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1981年10月,第五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了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周边建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后以建成时间不足10年而未果,但此事引发了国际社会对20世纪人工创造物的关注。

  早在1975年“欧洲建筑遗产年”时,欧洲理事会便通过了《建筑遗产欧洲宪章》,其中第一条即“欧洲建筑遗产不仅包含最重要的纪念建筑,还包括那些位于古镇和特色村落中的次要建筑群及其自然与人工环境”;1995年6月,在芬兰赫尔辛基召开的20世纪遗产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当代遗产的理解,关注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守护和保管。2011年6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下属的20世纪遗产国际科学委员会公布了《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办法的马德里文件(2011)》,成为国际社会对20世纪遗产认定标准之一。2001年9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为20世纪遗产制订了为期一年的“蒙特利尔行动计划”,内容包括将2002年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主题定为“20世纪遗产”,强调对其保护的重要性。

  1984年,在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逝世50多年后,他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创作的多件奇异作品,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后,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20世纪建筑遗产逐渐多起来:1956年至1960年在荒野上建造的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亚1987年入选;1909年兴建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市2003年入选;经过26年努力,2007年6月,悉尼歌剧院终于“申遗”成功。与此同时,世界著名建筑大师们也瞩目“申遗”之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奥斯卡·尼迈耶等建筑作品先后“申遗”成功。2016年第四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勒·柯布西耶跨越7个国家的17项作品,历经7年的艰苦努力也“申遗”成功。这不仅是对建筑师的褒奖,更是对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的又一次认可。

  20世纪经典建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昭示出世界遗产体系统一考量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解答了创造新的建筑遗产类型、使建筑设计与建造更现代化、满足当代人对建筑需求的必要性。同时也展现了100年来现代建筑运动对于城市发展及社会进步的作用,启蒙了社会公众关注建筑文化的美育价值。

  事实上,20世纪建筑“申遗”的成功,也从不同层面推动着当代建筑遗产的涌现。2018年,由英国“历史的英格兰”机构评选出的17座后现代主义建筑入选英国当代遗产名录。其中有1991年建成的英国国家美术馆赛恩斯伯里展室,它因设计完成度高,实现了将现代主义、当代建造与英式古典主义相结合,巧妙地运用钢、石头与玻璃材质,成为象征性与历史人文等场景相融合创造物的典型。这17座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入选,不仅彰显了建筑遗产所包含的城乡不可或缺的环境品质,也打破了遗产认定的时间限制,无疑成为20世纪遗产认定的范例。

  无论从艺术审美观,还是历史人文观,20世纪建筑遗产是更具生命、更富记忆、更有神韵的。对此,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单霁翔在2008年发表的《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念与实践》一文中说:“没有哪个历史时期能够像20世纪这样,慷慨地为人类提供如此丰富、生动的文化遗产,而面对如此波澜壮阔的时代,也只有文化遗产才能将20世纪的百年历史进行最理性、直观和广博的呈现。”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于2014年组建。该委员会以国际化视野和标准,在2016年和2017年评选出两批共计198个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不仅受到建筑文博界赞赏肯定,也得到社会公众的热烈关注。同时必须看到,由于20世纪建筑遗产尚属新遗产类型,缺乏实施保护利用的法规保障。在大多城市中,20世纪遗产相对于已挂牌的各级文保单位,较少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保护。仅以北京为例,新中国标志性建筑如总工会大楼、北京师范大学主楼、华侨大厦、北京儿童医院等均全部或者部分拆除。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检阅这40年的成果,城市建筑是最重要的历史物证,其中20世纪“80后”改革建筑应该成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典型代表。

  英国20世纪学会前主席G·斯坦普曾说:“命运的车轮正在不断地加快转动,创新和复兴之间的距离正在消失”。其意义在于提醒城市管理者、建筑师及公众,20世纪城市最可贵的当属文化特色,它不仅融入城市的血脉,更构筑城市的性格。由此,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就是要找寻到最恰当地对它“再利用”的形式。

  借鉴国外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之策有几点启示:其一,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十分迫切,旨在改变20世纪遗产价值认知低水准的状况;其二,提升科学认定标准,旨在找到与时代发展相符的历史、艺术与科技手段,为20世纪遗产的“活态利用”确立技术支撑;其三,提升立法编研计划,旨在突出法理学理的严谨周密,以强调对城市可持续建设的指导意义;其四,提升对建筑师贡献的传播力度,形成百年建筑与百年巨匠共荣的魅力写照。

  一座城市能否被历史记住,在于很多因素。建筑是城市的“活化石”,20世纪建筑遗产理应承载其中的责任与精神。

  (作者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 人民日报 》( 2018年10月14日 07 版)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