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向前迈半步”的成都画院

曹筝琪娜
2018年08月01日08:27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向前迈半步”的成都画院

中国美术有三个传统——民间传统、文人传统和画院传统。民间传统来自能工巧匠,来自民族民俗,一直以来都是多元肆意、异彩纷呈的。文人传统与画院传统,则都来自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阶层。自五代时期成都的西蜀政权授黄荃翰林待诏以来,“黄家富贵”的院体画与“徐熙野逸”的院外画风就一直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两个重要命题。院体一脉,有张萱、周昉、黄荃、黄居寀、宋徽宗、王希孟、张择端、李唐等;文人一派有王维、米芾、赵孟頫、黄公望、倪瓒、徐渭、石涛、八大山人、“扬州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与无数的无名画工、民间匠人一起推动了中国美术的发展,让中国美术传统成为世界艺术体系中一个无法忽视的,具有完整技法、理念与发展史的艺术体系。

至近代,西学东渐以后,中国美术开始融入西方艺术的审美要求,中国美术界的主要论争也从院体画与文人画的纠葛前行变成了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争与融。在这些思考的指引下,至建国初期,中国美术吸收西方的同时,也没有丢掉中国传统,形成了许多富有卓见的艺术理论与作品。而“八五美术思潮”后,艺术界的关注点开始从中西之争转向当代、传统的尺度和艺术边界的界定之辩。自信、多元、富有东方魅力的中国当代艺术,已在世界当代艺术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新当代、新传统、新文人等许多理论与画派的实践表明,关于艺术的尺度,我们仍在思考,这个思考是开放的、求是的。

从中国美术发展的历程中可以看到,中国美术与中华文明一样,从来不是唯一崇拜的,她包容、多元、充满思辨与思变。无论是文人画与院体画之争,还是后来的中西之争、当代传统之争,这些论争都有力地推动了艺术的前行,时至今日,中国美术已经打破了诸多障碍,演绎出更具世界性意义的美术风貌。这种风貌的形成来自多方的共同追求,不拘泥于古,也不崇拜于新。

虽然今天艺术的边界已经被大大拓展,艺术家的身份也变得更加多元,但我们依然不可忽视由专业画院构建起的现代中国重要的艺术创作机制,这一创作机制的建立不过几十年,就已经为今天的艺术界培养了无数大家,诞生了许多足以进入美术史的名作。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今天的创作格局越来越开放,由国家建立的画院不再是唯一主导性的创作力量,所以,今天的画院要承担什么、推崇什么、引导什么,“院风”要往哪里吹,就成为考验画院意义的重要内容。正如石涛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今天的“院风”不仅应该包容画院传统与文人传统,也应该吸收民间传统的精华,更应当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用变化的、发展的标准去度衡艺术,去培育“院风”。

以笔者所在的成都画院为例,成都画院近年来开始采用全国公开招聘的方式,年轻的艺术家们来自全国各地,不再像之前老一辈艺术家一样有着明显的群体地域特征,每个人的师承系统、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出现了一人一品的新风貌。而大家又共聚于此,无论笔墨程式还是传统创新,或是内质精神,都在已有的艺术经验上再进行探索。这种探索亦是一种融合,互相学习、探讨,这种多元背景下的共同探索就是成都画院的“院风”。

巴蜀文化自古就是一种复合型文化,吸收着不同文明的特质,最终包容万象、合而为一,而这最终的包容,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面貌。从三星堆青铜人面像到击鼓说唱俑所体现出来的,来自民间的审美是趣味当先的。之后的苏东坡、张大千、陈子庄这些四川历史上的著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内核也是一种有志趣的风骨。这种“趣”其实是这个地域提供的,是丰富的历史、闲适的环境、安逸的社会氛围所带给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作品当然首先是表达本我的生命体验,当艺术家们的生命体验在某一刻趋同时,一种相同的“风貌”就会出来,这种浸润在巴蜀传统与现实中的“志趣”也同样是成都画院的“院风”。

在这份体验丰富、精神灵趣之上,艺术风格、艺术题材都是多元的,但作为一个群体,艺术态度应该一致。成都画院名誉院长王民平曾经提出过一个温柔而有效的理论——“两步半,就是比过于死板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进一步,比过激的当代艺术退一步,比我们现在从事或者习惯了的艺术表现形式再迈半步。”作为一个画院机构不去追求绝对的创新,也不甘于绝对的保守,但是在创新与保守之间,要求艺术家们向前迈半步。这半步意味着艺术家要站在时代前面去引领,但又不会过于超前,而是与时代同步。这种面向未来去做思考的半步创新,也是成都画院的“院风”。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股院风正在向多元、探索、志趣、创新的方向吹去,而在这院风的引领下,这所画院承上启下、清晰独立、面向未来的面貌也会越发清晰。(作者为成都画院艺术评论员)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