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少而精 古而新——林怡的苏作漆艺

施晓琴
2018年06月28日08:29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田园春晓(漆画) 40×40厘米 林怡 福建美术馆藏
田园春晓(漆画) 40×40厘米 林怡 福建美术馆藏
原标题:少而精 古而新

  近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林怡漆艺作品展”正在苏州博物馆忠王府楠木厅展出。展览由苏州博物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公室主办,展现了高级工艺美术师、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林怡独具慧心的漆器工艺作品。

  漆艺是苏作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4000余年前,经不断探索发展在明清时达到顶峰。漆艺技法甚多,款彩是其中重要的一类。《髹饰录》载:“款彩,有漆色者,有油色者。漆色宜干填,油色宜粉衬。用金银为绚者,倩盼之美愈成焉。又有各色纯用者,又有金银纯杂者。”王世襄先生于《髹饰录解说》写道:“款彩一般用黑漆作底。花纹则一切轮廓都保留下来,而将轮廓以内的漆地剔去,以备填漆或填油,漆或油填入后,并不与漆地齐平,可以花纹轮廓略为高起。”款彩又称为“刻灰”“大雕填”“刻漆”,髹漆技法上由雕漆一类雕刻技艺发展而来,综合运用了彩绘,填漆,戗金等髹漆技法,制作工艺繁琐而精湛。款彩雕刻分布较广,其中苏州款彩极负盛名。自清代开始,苏州款彩大量运用于建筑装饰和家居陈设上,华美又精巧的技艺让乾隆也赞叹:“吴下髹工巧莫比。”时至今日,苏州漆器技艺的继承者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一方天地,运刀如笔,描绘着这个时代。

  出生于1956年的林怡,从事漆器专业工作已有40余年,她日日夜夜俯首案前,一遍遍地重复雕刻、填漆、戗金、封漆等工序,尤以款彩及戗金技艺著称。现在是故宫研究院明清宫廷制作技艺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漆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文物学会漆器珐琅器专业委员会理事。她曾受邀参与故宫漆纱窗的复原制作,还复活了失传近百年的传统漆器工艺“犀皮”,为漆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此次展览汇集了她创作的多件精美生动的作品,为观众呈现细致考究的苏作漆艺。

  回想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林怡坦言自己是幸运的。1973年,年仅17岁的林怡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苏州雕刻厂设计室学习家具设计和图案,三年中,跟随濮安国先生学习家具设计及图案,跟随沈德潜、亢公爽两位先生研习花卉、山水、花鸟等,与前辈们一同工作,从零开始踏入工艺美术行业,并被厂里送去北京观摩全国工艺美术大展。“在中国美术馆,除了每天认真地看,用心了解,更被工艺美术所惊艳,被前辈们不凡的创造力所深深震撼。”林怡说。

  不断地刻苦学习后,于1976年,她设计的螺钿髹漆小茶台参加广交会并获5套订单。同年,她开始专门从事漆器家具设计和绘画、图案的设计,并考入苏州工艺美术局职工大学开始全日制系统学习,毕业创作的四折漆绘屏风广受好评。继她的漆绘能力被高度认可后,从研究1938年出版的《中国宫廷家具书》开始,她迷上款彩工艺,师从黄瑛琪先生,研习款彩技法。回忆往昔,林怡不由感慨道:“白驹过隙,时至今日已近18年,我仍努力展示漆艺与款彩之美,努力结合传统技法和现代审美,让款彩这门手艺活在当下,奉行‘少而精、古而新’的宗旨,力创经典,传承文明,创新未来。”

  以人观物,以物观人,是为格物。造物亦是自我铸造,“在林怡的作品《喜相逢》中我们见到凡尘里的大欢喜,《君子之约》是高山上的琴士,《上韵》是腊月里苏州的第一场雪,《长生殿系列》以墨色金粉演绎帝王佳人的悲欢,在那些自由连绵的线的流动间,在那些平面与立体的自在变换间,林怡将物与人的联系阐释通透,我们在看物,也看到一位艺者执着坚定的心。”苏州博物馆馆长陈瑞近如此评价道。

  配合此次展览,苏州博物馆还特别开设了大漆工艺体验活动,组织大家到林怡的工作室进行参观访问、调查探究,与艺术家深度接触,以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大漆工艺,感悟历史,激发兴趣。展览期间,林怡将《嵌螺钿柜》《琴桌》两件作品捐赠给苏州博物馆,进一步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

喜相逢系列(漆盒) 30×30×6厘米 林怡
喜相逢系列(漆盒) 30×30×6厘米 林怡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