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家书博物馆:书笺间的时代光影与脉脉深情

杜洁芳
2018年06月11日08:33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原标题:书笺间的时代光影与脉脉深情

  家书5万封、跨越数百年、普通人诉说普通事,让人从中体会脉脉深情。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有一座家书博物馆,虽然偏居校园一隅,却因其收藏了不少动人的民间家书,而引人流连驻足。

  从民间征集而来

  家书博物馆现收藏家书5万多封,藏品历史从明末清初跨越至21世纪。这些藏品主要是晚清民国以来普通人的家书,其中也有一些名人家书。与其他博物馆不同的是,该博物馆藏品绝大多数从民间征集而来。

  投身于家书收藏保护工作10余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每接到一封家书,就会在一个特制的登记簿上详细记录捐赠人的信息,然后按照保存档案的方法存放在档案柜里。虽然收藏的家书有上万封,但他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些家书收藏背后的故事。

  由于家书属于私人信件,所以捐赠者决定捐赠前都会思量许久,张丁曾经遇到过一位江苏苏州的阿姨,她手头保存了上千封信件,记录着她家半个世纪的情感。当时这位阿姨向张丁提了好多问题,均得到满意的答复,才把这些信件交给他。2006年,张丁的办公室来了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老人叫陈素秋,她把自己与丈夫一辈子的通信都整理好带了过来。“当时她骑一电动车,后面驮着一大箱子书信。”张丁回忆说,“家书被装订成册,共60册,180万字,翻开那些家书,手写的小字工工整整,记录着她和她先生之间一辈子的情深意切,非常感人。”

  家书反映时代变迁

  目前家书博物馆的藏品按时间可分为清代家书、民国家书、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家书、改革开放以来的家书;按内容可分为红色家书、抗战家书、军旅家书、知青家书、两岸家书、海外家书等。其中也有一些名人家书,比如陈独秀、梁启超、钱玄同、陶铸、巴金等名人的书信。

  名人家书饱含人生智慧、文采飞扬,具有研究及史料价值,而普通人的家书是否还具备这些价值,有收藏的必要呢?张丁说,普通人的家书也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同样具有史料价值。比如有一封长卷家书,是一位叫韩荣章的晋商从北京写给山西老家母亲的,家书中有一段专门介绍了当时义和团运动的情况。“因为普通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参与者,他们从自己的视角记录了历史。”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刘运峰说。

  据介绍,家书博物馆中收藏的家书所属时代不同,反映的内容也不同。明清时期的书信以传递信息为主,家书多为教育子女、报平安,商人之间的信谈生意的较多。民国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家书所涉及的内容也随之增多,比如谈论辛亥革命,以及新思潮,学者之间谈论学术的也很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那种凯歌高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昂扬精神,也都在家书里有所反映。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知青家书成为很独特的文化现象。改革开放后,留学正热,出现了很多往来于海内外的家书。

  家书文化需要传承

  当时代的车轮驶入新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沟通情感的传统方式被抛在了脑后,便捷的现代通信方式也使人们不再提笔写信了。但是,家书传递的情感交流不应被忽视,家书文化还需继承与发扬。

  家书文化的传承不是让大家都回到手写书信的时代,而是要把家书中承载的礼仪、传统文化等传承下去,因为家书不仅记录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人民群众的情感历程,字里行间洋溢着互敬互爱的谦谦君子之风,而且它还是家教的书面表达,传承家风的载体。

  此外,家书还反映了传统的礼仪,比如对于长辈,书写称呼时要比正文高出一两个字,写到长辈,要么空格,要么换行;自称“儿”“男”不能与正文的字体一样大,要小一点,靠右边……长辈对于晚辈的关爱教育、晚辈对于长辈的感恩孝敬、同辈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夫妻恋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等,都在家书中有所表现。这些礼仪观、价值观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年轻人去传承。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