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以古为鉴 由精入宏

于洋
2018年05月15日08:41 | 来源:中国文化报
小字号
《中国美术教育史略》
《中国美术教育史略》
原标题:以古为鉴 由精入宏

对于中国美术教育的传统,我们都有初步的印象,但对于美术教育从上古阶段一直到近代的系统而完整的发展历程又相对陌生,因此,郑勤砚所著《中国美术教育史略》对美术教育发展史的描绘和梳理就非常有价值。我对本书的第一点体会是以古为鉴。古代历史对于我们其实就像是一面镜子,很多美术发展的历程和事例,一些美术教育的规律不断积淀。我们现在学习西方的教育理念,但是西方也在学习我们,特别是中国基础教育方面。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以古为鉴,就意味着你要把古代的脉络要摸清楚。这部书虽然叫“史略”,但它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整个的中国美术教育做了鸟瞰式的同时也是由精入宏的、由点及面的梳理。如果想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二三千年的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发展历史的脉络,看这本书就会对整体脉络有一个相对清晰地掌握。如果你想对中国美术教育的历史有一个宏观了解,特别是想从中国的美术教育发展历史里面获得一些具有规律性、价值性的养分,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并且,这些案例不单单是文献的堆砌,更是有一个能够自圆其说的逻辑,这对于写史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要做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容易,要把各个阶段体系梳理清楚,特别是有一个宏观的把握。无论从专业领域的从业者还是一般的美术爱好者,都可以从中得到收获。

第二点体会,这本书能够抓住民族特色。我们今天所讲到的“美术”这个词不是中国古代汉语词汇,而是一个现代新词。“美术”一词是19世纪初20世纪末借由日文译自拉丁文、法文的词语,这个词语的历史也只有一百多年。在中国古代,绘画就称为“画”“画缋之事”,“美术”一词天然就包含现代语境。从语言学或者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我们今天已经借用了很多西学观念与方法去研究它,包括对于教育规律的理解上,已经植入了很多现代西方理念。20世纪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总有一种不自觉的判断,先入为主地觉得西方的就是先进的,比如幼教观念里面开始照搬西方的一些体系、架构。而事实上,中国自己的美术教育的传统是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值得我们一点一滴总结,从五代两宋开始的画院体系里面有翰林图画院、“画学”,一直到明清以后各种画谱画诀的盛行。这个规律特别值得深入研究,而且亟待纳入今天基础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把这部分打通,就会显现出特有的价值。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的体制与创作规律也是如此,大多都是从西方引进,那么我们自己的规律在哪里?我们如何审视、发掘、重构自己的规律?比如对于中小学美术中中国画的知识是不是需要更为深入地解读呢?还是只停留满足于表层化、概念化的理解?小孩子的很多理解能力,包括敏锐度,可能在成年人之上,有时候我们的教育内容可能会低估他们的能力和接受程度。那么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的规律在什么地方?比如中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是私塾教育,20世纪后有了现代学院式的美术教育。我们还应看到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有其优势,现代学院教育也有其劣势,中国美术教育诸多的特点、优劣、得失都需要去总结,去进一步地研究和学习,如在传统文人画的传习过程中师徒帮带的教育方式等。今天,我们可能将一个人的多元式、全面式的创新发展看得太重,我们越接触中国古代美术教育的规律,对这些特点就越有感触,就越能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我们文化里面独有的东西和特点,需要我们俯下身、回过头一点一点做研究。

第三点心得是由精入宏。做史不容易,因为要有宏观的把握,也要有点的取舍,有常识的准确性,而且还要详略得当,把握住主线。这本书虽名为“史略”,如果真正展开可能需要更多的篇幅,但抓住了主线和要义,有客观叙述也有宏观评议、概括判断。因此这本书,既可以精读也可以泛读。书中抓住某些点、线的知识并进行延展,不同读者对于美术历史的兴趣或对美术知识的渴求,都可以从史略中去寻找。(作者为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研究部主任、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编:赫英海、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