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潘鲁生:培育乡土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

2018年03月16日09:07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小字号
潘鲁生委员
潘鲁生委员

培育乡土人才 服务乡村振兴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村移风易俗。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聚焦乡村发展,建议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围绕乡土人才培育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潘鲁生。

守护中华民族乡村文明之根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如何看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意义?

潘鲁生: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其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是中央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体现了对乡村历史地位和意义的科学定位、对乡村发展现实的研判和把握、对未来乡村发展蓝图的战略性规划,将在乡村衰退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在持续、平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顶层设计。将乡村文化、乡风文明上升到乡村振兴保障的高度纳入战略蓝图。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国乡村经历了持续近两百年的深刻转型过程,在新时代迎来了蓬勃的复兴发展。

乡村文明是民族精神文化原点

《中国社会科学报》:乡村振兴要激活内生动力,您如何看待乡土文化的价值?

潘鲁生:根据近年来关于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文化的田野调研,我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是一个文化空间,乡村文明是我们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乡村发展的基础和机遇,往往在于富有特色的乡土文化和历史文化财富,其中包含民间的创造智慧,蕴含优秀的地域精神,维系和凝聚着我们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乡村振兴的文化生产力。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们要进一步形成乡村的文化自觉,坚定乡村的文化自信,更深刻地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文关怀、人文情愫和文化使命,扎扎实实去探索和践行。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发展中保留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文化交融互补;乡村是一个生活的共同体,要使文化成为乡村的凝聚力、生产力、驱动力,需从生活的层面出发,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做到造福乡民。为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建议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

让优秀人才回到乡村建设乡村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建议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在您看来,如何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

潘鲁生:一段时期以来,由于学生离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乡村精英资源流失,导致乡村社会的“空心化”、文化的“空心化”。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建设,聚人气,能传承,有后劲,是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乃至整体振兴的一个关键。

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加强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在重建乡村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

一是加强知识技能培训,着力提升本地农民素质。以“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农民培训机制,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扎根乡村、有乡土情怀的新农民。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人,培育乡贤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从农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乡村能工巧匠、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以专长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的优秀人物中,发现和树立现代乡贤典型,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吸引新乡贤反哺,鼓励大学生村官、优秀基层干部、成功企业家、退休返乡干部、教师、工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以及热心乡村公益事业的各方社会贤达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人才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传,使优秀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记者 张杰 张清俐)

(责编:鲁婧、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