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吃货祖先说:美食不如美器

周懿
2018年02月14日10:40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吃货祖先说:美食不如美器

  在博物馆的青铜区域,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不明觉厉”的字,让人不得不怀疑自己的汉字储备。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吃两顿”。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全国餐饮收入或超3.9万亿元,而最受中国人欢迎的还属火锅。火锅,在中国已经火了几千年。火锅的前身就是鼎了,倒上水,搁上辛苦猎来的肉食,腹下烧火,烹煮食材……吃饱喝足才能生活安定,于是,这一口可以提供美食的“锅”,就成了“国之重器”,成了一种象征——“定鼎”,是定都建国;“鼎盛”,是兴旺发达;“一言九鼎”,是承诺之重;“鼎力相助”,则是关系之铁……可见这一口锅对整个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

  伯公父簠 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西周

  生活条件改善了,对吃的要求也就高起来。俗话说“美食不如美器”,咱们的祖先就发明了各种食器来满足不同的烹饪、存储食物的要求,久而久之,也成为礼器。与现在我们张口闭口“瓶子、罐子、盘子、杯子”的简单叫法不同,祖先们的食器都有着细致的分类和命名,连器具上的部件也都有命名。在博物馆的青铜区域,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不明觉厉”的字,让人不得不怀疑自己的汉字储备。下面,我们就一块来认认这些字。

  鬲(lì,音历):煮饭用,一般为侈口、三空足,便于炊煮加热。鬲和鼎的主要区别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与器壁相连。

  甗(yǎ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音赠),置食物,相当于蒸屉;下部为鬲,置水烧热后产生蒸汽。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箄(pái,音排)。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

  簋(guǐ,音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簠(fǔ,音辅):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长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盖,盖、器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为相同的两器,在古器物学上又称为“却立”或“却置”。簠器在经籍中称为“胡”或“瑚”。

  盨(xǔ,音徐):盛黍,稷,稻,粱用。椭圆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

  斝(jiǎ,音甲):温酒器。形状像爵,有三足,两柱,一鋬。

  觯(zhì,音至):饮酒器。圆腹、侈口、圈足、形似小瓶,大多数有盖。

  兕觥(sìgōng,音四工):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 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作成兽头或象头形。

(责编:潘佳佳、王鹤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