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书画

砚边絮语:技术型画家和学养型画家

刘释之
2018年02月07日08:43 | 来源:美术报
小字号
原标题:砚边絮语:技术型画家和学养型画家

  技术型画家和学养型画家

  为什么我们评判中国画的艺术成就时,总是那么苛刻,总是那么不近人情(其实又是最近人情)。技术型画家和学养型画家不同,前者是用激情生命来滋养艺术,后者是用学养生命来滋养艺术,前者很快便能发出炫目的艺术之光,但也很快就会把自己燃烧掉,成为文化艺术旅程中的匆匆过客;后者则能厚积薄发,老始功成,为一代宗师巨匠。因为绘画,不仅只是手艺活儿,它更要修养,更要人格,更要学识。齐白石、黄宾虹这两座高峰便是明证。

  诗书画合一

  一般而言,中国画只要沿着诗书画合一的路向攀登,只要一个画家能坚持不懈,反复研磨,反复锻打,反复萃取,其画面语言将愈老愈纯,愈老愈精,愈老愈深厚,愈老愈自由,愈老愈活泼,愈老愈天真,愈老愈见光华,所谓“熔铸诸学于一炉而集大成者”即此,所谓“道法圆融者”亦即此。不必说五代的荆浩、关仝,也不必说宋初的李成、李唐、范宽、王希孟,更不必说“元四家”、“明四家”和“清四家”,乃至徐渭、石涛、八大、程邃,就说现代的齐白石、黄宾虹,一位是花鸟大师,一位是山水大师,均能在晚年变法而至“凤凰涅槃”。

  贵在内美

  内在美则是一个人的气质、风度的自然流露,这种美才是真正的美。《礼记·乐记》有云:“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内在美发于外,才是艺术的真谛。清人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云:“凡事物之能垂久远者,必不徒尚华美之观,而要有切实之体。”他批评:“今人作事,动求好看,苟能好看,则人无不爱,而作者亦颇自喜,转转相因,其病遂至不可药。”这就是追求形式美的结果。形式美就像一个人的服饰美,未必有内在的东西。

  同理,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领域上的拓宽和新鲜,而在于有了自家样式或语言风格后如何拓深和拓高。艺术深度即是技巧的难度和饱和度,是长期依“法”锻炼出来的功力。艺术高度则是画面中所有“零部件”包括点、线、面、空间、色彩,特别是线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黄宾虹、齐白石一笔拉出的线条,所传达出的人生况味和文化意蕴,是我们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愈认识,对绘画“内美”的追求则愈炽热。

  关于审丑、审美

  美术,首先是美,其次才是术。术是为了表现美、传达美。好的艺术品,应该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提升人类的精神境界,是美的守护神而不是破坏者。从本质上而言,艺术是为了求得人对自然的精神超脱,是人类美好情感的表现,它是愉悦感官、陶冶情操和提升精神的。中国画在自古以来就不画砍头、流血的血腥场面,甚至不会描写那些所谓宏阔的战争场景,在画家们笔下,都是美好的景致,是美的召唤。

  其实,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美学都告诉我们:快感不是美感,丑态更不是美感,美是对人的提升。一切优秀的文化艺术都是历代大师辛勤架设的提升人们生命品质的阶梯。

  快与慢

  写大草,毕竟是用激情来燃烧生命,是用生命来换取艺术,其可贵处,是艺术获得了个体生命最丰富、最饱满、最细腻的呈现和表达,它真诚、热烈、高昂,乃至高贵——这固然是一种美丽,但激情是光,是热,即使再璀璨,毕竟有燃烧耗尽的一天——而且,这一天往往会比一般的艺术家来得快一些。

  把生命的节奏慢下来,这样,才不至于在狂放的激情下迷失自己,在众多的诱惑下降低自己。如何才能忠于自己的内心,只有静下心来才知道。每个人都有想要避世以寻求内心宁静的时刻。

  有了这“慢”,也就有了这“静”!慢下来,便静下来;静下来,便能听见自己的声音,听到内心的召唤,然后,继续以“慢”来修行,展现出一种艺术上的从容不迫。

(责编:王鹤瑾、鲁婧)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视频
  • 给孩子的五堂美术课
  • 安塞农民画
  • 馆长邀您看展了
返回顶部